1.
看喜欢的公众号里推出的一篇文章《早起,这件小事》,恰好这学期“早起”是自己蛮关注的一个话题。
点开文章,从开头第一个字一板一眼的看到最后一个字。这是很久以来,我少有的几次如此专注地看完网络上的一篇文章。
开篇一句引子就把我深深给吸引住了:
“早起,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似乎错过它,就会错过很多人生乐事。”
正文部分以采访的形式介绍了四位常年早起实践者,其中,有一位早起者说的一段话,特别打动我:
“我很迷恋早点摊的烟火气,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环境一点都不精致,油油腻腻的,甚至还有老头老太太跟你拼桌,但就是让我觉得很舒服,甚至有一种幸福感。”
2.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两件事:
一件事就发生在上个月国庆中秋。
那一次和明喆回他老家参加亲戚的婚礼。前一天晚上在我家休息了一夜,因为明喆要做第二天的伴郎,所以当天我们凌晨三点多从家里出发。
一路开车,从乡村到高速,从高速再到乡村,伸手都是一片漆黑。而且渐入深秋,加上清晨本来雾气就比较重,又没有吃早饭。整个人坐在车里,被冻得瑟瑟发抖。
我们先去明喆老家接他的奶奶,还在他们家集市上吃了早点。
这是我第一次在路边吃早餐。
一个很小很小的早餐铺,外面是很多蒸笼,有菜包、豆沙、烧麦、小笼包,肉眼可以看见那些蒸笼从里往外飘呼着的热气。
早餐铺里头是好几张方形的桌子,凳子。在一个角落里有好几个装各种粥(青菜粥、白粥、豆浆等)的容器罐,旁边是一堆的碟子,想喝什么自己拿碗盛。
我们三点了两笼的小笼包,三碗海带胡椒汤。我捧着热乎乎的胡椒汤,用汤勺大口大口的喝,感觉胃里也蒸笼出一股股的热气。
以前只看别人在路边吃过,第一次自己经历,并且可以褪去大城市一早的繁忙、急躁,一边悠闲的吃,一边没拘束的观看其他的人,这种感觉真的超级有人间烟火的味道。
3.
还有一件事,就是老家的手擀面。
我们家仅仅是划定为“村”这个领土概念。但这个“村”呀,着实有三四家面馆,还不算其他的早餐店铺。
这些面馆每天五点出头一些,就开张营业。
我上初中那会,还有图方便的人家给小孩在这里包月吃面,也就是按月预定,每天早上上学时,小孩来这里吃面当早餐。
六块钱一碗的青菜手擀面,满满一大海碗。在滚烫的大锅里将提前准备好的面条涮几下,用超长的筷子捞到大海碗里,配上佐料鸡精、葱花,以及一大勺货真价实的猪油,
美味得能让人吃到见汤见底。
我现在每次放假回家,都会选择起个大早,去小面馆吃面。
也就在那个点,你会看见老人妇女已上街买菜,送小孩上学,集市边做生意的人家已陆陆续续开张营业,与大城市马路上寥寥无几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会让你有一种真真切切在“生活”着的感觉,而不只是“活着”,是地地道道的人间烟火,菜米油盐。
4.
但其实,自从到大城市上学之后,我已经很少很少回家,特别是这几年,可能只有寒暑假在家会待上几天,但早起的习惯一直保持着。
一个人在外地的早起,与在家时,明显就有不一样的区别。
如果两者之间有什么共通点的话,我想就是,有选择性的早起,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高标准,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更好的、更自由的归家。
现在是在读研期间,看似和本科相比,每周的课程负担不是很重,但其实,很多的课业都是在需要自己在课后花费大把的时间去温习、自学。
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蛮高的,每一门课程的发言讲解,我都会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
很多时候,经常是,十分钟的分享发言,我会准备几十个小时,除了基本的书籍,还会找一些补充性的书籍以及论文文献来看,甚至连发言的PPT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而随着学业的深入,这种学生讲课,老师点评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课堂上,自然课后下的功夫要越来越多。
5.
比如这将近两个星期,我都感觉自己浑身都是“布莱希特”的味道(这个布莱希特是我下一门课的讲解人物)。
其实在这之前,我只常识式的听说过这个人物,但具体的就不清楚了,这意味着需要自己从头开始补习。
基本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研究这个人物身上。
这仅仅只是学业方面的,还有更为重要的,已经研二的,自己也开始着重研三毕业的事,会额外的去看与实习工作相关的书,以及练习相关的技能。
这对于我来说,都是需要花时间与精力的。
再加上,一方面,我们这学期毕业论文需要开始着手写,并伴随着每个阶段的考核检查;另一方面,这学期的课程是以往最多的。
相对来说,学业还是挺紧张的。
6.
这学期,对于我而言,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去分配筹划自己的时间。
自从上次说到,因为长期坐在图书馆,导致脊椎疼痛无比,有时候会严重到在夜里痛醒后,我便开始从未有过的密集锻炼。
我把身体放在第一位,身体毁了,做再多都只是徒劳的。
现在,会每天五点十分起床,穿跑步衣,在宿舍楼下围着走廊一圈圈的跑步。
从5:20——6:20,跑步八公里,之后洗漱、吃早饭,开始一天的正常生活。
因为这样的生活作息以及规划,就注定需要选择早起。
说实在的,我并不觉得早起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很多时候,被闹钟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想的,都是关掉再睡。
即使穿好运动衣,系好鞋带下楼开始做热身运动,甚至跑了一大半的路程,心中依旧会有打退堂鼓,重新钻到被窝里的冲动。
我会一边戴着耳机听英文歌,一边迈大步伐,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事实是,真正觉得早起、晨跑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是当你看见窗外天色,从乌黑一片到初绽曙光,从黑暗见证黎明的那几秒钟;是你奋力跑到满头大汗,衣衫被打湿的那一刻;是你回到宿舍,看见舍友还在睡梦中,而你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开始一天生活的那一刹那;是你来到图书馆,对着一天的规划日程,在上面用红笔勾掉【晨跑8公里】这一项日程的那一个动作。
而最痛苦的,就是被闹钟吵醒的那一瞬间,以及挣扎着起床的那几分钟。
7.
之前,因为实在会错过早起,为了激励自己,我会看一些关于早起的书籍,从文字里去观察别人的生活,探究别人的想法,进而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中。
哈尔·埃尔罗德《早起的奇迹》是这学期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具体是有这么几句话,让我在很多个清晨想要关掉闹钟,继续贪睡时,猛然间警醒:
第一句:“不要小瞧自己瞬间的一个念头,往往是你经验、记忆、知识的产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每当我躺在床上想要赖床时,一想到这句话,就会提醒自己,这不仅仅是起床这件事本身,而是代表着我的生活态度以及信念问题。
一想到这些,吓到睡意全无。
这就引申到了第二句:早晨的行动将影响你的思维和心态,决定你一整天的表现。
最后一句,是每晚睡前给自己的自我暗示,具有强烈的刺激效果。
“重要的不是睡多久,而是你以为自己睡了多久。”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起不来总会认为是因为没睡够,缺少睡眠;但其实,睡眠多少和早起是没有必然的、百分之百的联系的。其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你的自我意识问题。
这三句话,芃芃在这里分享给准备早起的各位。
8.
现在已经渐入冬季,暖和的被窝,总也驱不散的困意,以及天性的懒散,都会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突出。
早起,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你有极度早起的需求,或者希望尝试一段时间的早起,以下还有三点小建议分享给你:
第一,明确早起的动力。
动力越清晰,计划性越强,越不容易半途而废。
不要为了早起而早起。
如果早起不能真真切切地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善,那还不如保持原来的生理作息,
第二,前一天晚上订好闹钟,并做好自我暗示。
订好闹钟是为了督促自己按时起床,请不要在早起这件事情上对自己太自信,认为可以自觉到自然醒。
自我暗示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化早起的动力,比如反复在心中提醒自己,早起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暗示自己一晚上的睡眠已经很充足,不需要再赖床补觉。
第三,起床要果断利落。
千万不要在闹铃响的那一瞬间,有再睡几分钟,等会再起的想法;一旦按下闹铃,就基本上要睡过去了。
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闹铃声响,立即起床,快速从被窝里钻出来,穿衣、洗脸,进入一早的计划状态。
以上,就是芃芃分享的关于早起的三点建议。
希望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如自己所愿,一天有一天的精彩,一年有一年的眷念。
回顾往后的每一日,皆是了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