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虫虫,
旅行是从小白那得到的启发,她说,暂时离开喧嚣,尝试放下心结,回来也是一身绿荫内心通明。我常常去国外旅行,不太在国内走远,也许正需要一次对内心思想溯源的实践来补上一课。什么是爱的忠诚,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就带着张小娴这句“忠于自己”上路吧。
从前,爱情最伟大之处是能够忠于对方,为对方付出、牺牲或是等待;
今天的爱情,强调的也是忠心,不过,不是忠于对方,而是忠于自己。
—— 张小娴
虫虫给我建议这一趟出游地安排,并充当马夫,鞍前马后地照顾,并坦诚地和我输入智慧。
不过这次请让我自己来做思想的主宰,毕竟这是女人的事。
出发了,像西天取经的信徒,我特意带上素色衣服和鞋帽,俯首虔心,作为深陷思想纠结的女性,希望赢取我佛和圣贤的智慧指引。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思想大成者莫如孔圣人,千年传承者仁义道德的儒教是中华思想根源,如虫虫建议,第一站就去曲阜孔庙拜祭老师吧。
据说孔庙以孔子教书点的三间草房为开始,到如今327亩,464间的规模,从古代的皇帝来岁时奉祀,到如今门票百元,从学生带一束肉来拜师问道,到各方尊贵来捧脚,如今你我漫步参观,孔庙已经成为了复杂含义的现实载体。
一群孩子身穿汉服,在老师的引领下,面向杏坛吟诵论语。大人们想告诉孩子们什么呢?莫不是祖宗之学,智慧源来,传统文化,值得称颂。
我尝试问导游,孔子之儒学要教给我们什么智慧呢?
导游马上诵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义礼智信,礼治理社会。
哦,规矩,建立规矩是孔子对社会的呼吁和贡献,孔子极力要营造一个层序分明礼节得体人人得其所的文明社会。
然而假使回到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缺乏礼节没有规矩的社会也许正有我们今天想要的“个人自由”呢?诗经里记载了不少美丽女子和爱人的热恋和奔放,其中一个故事说道:
溱水和洧水正慢慢地流,女子说:我们到那边去吧。男子说:那边已经去过了。女子又说:再去又何妨呢,他们快快乐乐地说着笑话,他送她,她送他。这个多么热情奔放的女子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么一幅自由浪漫的爱情约会场景,你能想象是发生在春秋吗?
孔圣人自己也承认60多岁的老父亲和妙龄女子野合的爱情,《史记》中:"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
物质简单、生活基本保障的祖先,还没有心思去想提高生产力或经商营生,这个时代的精神面呈现如饥似渴的绽放,百家思想,精妙论道,今天我们依然拍案惊奇的观点,在这个自由的3000年前随处可拾。
孔子的礼教儒学就是要劝世人放弃自由归到刻板的循规蹈矩来,“发乎情,只乎礼”。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社会有分工,圣人就是高高在上,庶民应该俯首帖耳;男人应该兴邦安国建家传后,女子操持家务伺候上下。
只有圣人教的知识才可以学,否则就都不应该碰,庶民应该听从圣人安排,不要想做什么想学什么,这样会让社会混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绝不会会简单地妄揣孔圣人原本动机,老夫子游说各国兜售治国安邦理念,一生辛劳,没有什么收获,然而他去世后,孔子学说却被预谋蓄谋图谋地写成了,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卫道学,反自由愚民媚上。
哲学真理在于其本身自辩,包纳矛盾。孔子本意提倡社会有次序,长幼尊卑男女分工,让交流顺通,减少动乱,压制不合理欲望,更合乎当时享受自由欢悦的孔子愿意看到的好变化:鳞次栉比的土地上绽放自由之花。
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最高任过“大司寇”,但在其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一直未重新从政,所以论其身份,仍为“布衣”。孔子的学说是弟子记录的,也就是说不断可以被改变和利用。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可笑的是,孔子本人从未活着时居住地被扩建或休憩。
除了东汉末年、五胡乱华、南宋金兵南下,和文革运动,自汉王高规格拜孔,历年近1800多年,孔庙的破坏只有寥寥几次,如坚挺的大牛股,一直向前,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这点是必然的,孔学的礼捆高峰必是在奴性的清朝到了顶。
奴役思想比身体更有效,美洲庄园主不断从航海掠夺黑奴,满足奴隶主的奢侈,却只能维系100年,被不断高涨的黑奴抵抗打败。东方的儒学礼教被统治者如获至宝,封建统治居然维系1800多年。
可以说,孔庙越来越大,礼教的钳制也越发牢固。文革运动砸掉的是崇拜尊贵盲信统绪,解放人民的自由意志,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个巨兽;财富。我们扔掉了盲信权威顺从和忍耐,也抛弃了信任耐心和次序,毅然投向了利益自我和私欲横流,表面上的自由掩盖不了物质指挥棒下的被控制,甚至绑架。
自由一旦失去,获得者比你还珍惜,奴隶主永远不会放弃对奴隶的控制权。
忠于自己就是从来不愿意被束缚,从身体到思想。不接受任何所谓的传统正道,原本就来路不正动机不纯了上千年,我不会傻傻地去用我的短暂青春来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