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很反感产品经验主义?
工作会经常遇到靠经验做产品的同事或领导,典型表现就是产品思维和方法论还非常滞后,仿佛在用十年前的方法、套路做产品,在多年工作以来少有革新和复盘以往的方法论,当然这显然要被时代所淘汰掉,正如他们手头所在做的产品一样,终将被用户所遗弃。
我所认为做产品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始终提升自己了解用户,了解人性的能力,其实就是洞察力。而不是凭借多年来做产品的套路。要知道,产品的用户群体与市场竞争格局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结合大环境,并深入观察用户需求变化,有些产品根本无法靠经验,比如智能音箱,比如腾讯M10等,会有全新的交互和技术来支撑,产品经理更要不断更新思维体系与技能。
我所认为的产品核心能力
最近要准备面试,看了网上一些产品经理面试题和相关答案,感觉挺心凉的。大厂里的一些领导还是在按拧螺丝的标准招人,最关注的是逻辑思维,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执行力。没错,这些诚然重要,但更多是基础技能而并非核心能力。
我认为的核心能力,无非就是我之前所说过的:同理心、洞察力。再加一条的话就是悟性,这个表示的是达到高水准同理心与洞察力的速度。产品能力提升需要悟性,需要不断深入思考,以上大厂的标准还停留在能干活层面。但真正要把一款产品做好,绝不是主要靠以上这些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优秀产品和产品经理那么稀缺。
如果没有那么好的悟性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保持产品初心,并深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会一定程度弥补悟性不够的短板。
做产品就像在炼器
这也是我和朋友@长弘一直在探讨的点。我们做一款产品就像在炼器,很多时候能达到什么产品境界和成就并不完全依赖于自身水准,往往却和自己选择的器有很大关系。
比如工具产品,如计算器、天气、手电筒之类,就是不太好的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根据我的理解和观察,单纯的工具产品自身是没有太大商业与用户价值的,简单说就是想象力与发挥空间极小。如果选择做一款纯工具产品,也就意味着发展空间的天花板会很低。
一般工具产品需要与相关产品模式结合,完成进一步的场景拓展与流量转化,主要达到为拓展场景或服务引流的战略性目的。而且一款产品能长到多大,达到什么规模,往往受自身核心定位所限,这也是命门,命数所在。
这方面也可以归结到宏观趋势层面,器就是产品赛道长度与宽度,选择一条不好走的赛道甚至是死胡同,结果自然不容乐观。就像PC到移动互联网再到AI,顺应时代选择器会更有可能成为产品大神。如果能做出一款小冰这样的AI产品,也算是能名垂史册了。
产品境界提升就是在渡劫
还在拼各种产品能力吗?没问题,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成为非常强大的凡人,通吃各大厂的产品岗位。想要修仙,最重要的就是练心法,所谓产品“心法”其实就是思维与觉悟境界高低。
从产品实习生,到助理再到经理,最好高产,总监,然后VP,CEO。每个层级要求的思维境界不同,能力水平只是思维水平的显现。做产品关注的点也在从浅入深,典型概括就是从表现层到框架层到结构层到范围层再到战略层。
做AI转型也是这样,对技术的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了技术并不代表能做出好的AI产品,这更需要场景挖掘与产品化思维,更要结合艺术、生物学、工业设计、美学、心理学等等学科。境界越上升,往往看待一切事与人的角度会更直接和有深度。也不会拘泥于什么形式,一切最终都会被简化、抽象为一种直观感觉,与洞察力相通,这也是我为什么推崇提升洞察力。
希望各位都可以不断提升产品境界,打造出真正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出来,而非一个商业上收入高的平庸产品,这也是大多平庸产品经理迷失本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