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后,朋友圈内很多妈妈开始了刷屏式炫富:“我给孩子买了限量版的鞋子”、“我给孩子抢了某大牌的衣服”、“我给孩子买了最新款玩具”……
一个个名牌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一串串数字背后孩子真的开心?
看过这样一个问答:你什么时候最怕父母?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一条却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最怕父母突然发火的时候,整个人都会跟着发抖。
短短一句话背后透着回答者内心的恐慌,不难想象他是多么得没有安全感。
《童年不缺爱》书中提到:“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找家;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将治愈童年。”
这么高赞的育儿理念,出自一位育有两个女儿的心心妈,她是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阅读量10万+文章作者。她写作不为名利,只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所学,让更多父母可以被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被理解。她还创立了妈妈成长公众号:一起学育儿。
这本她的代表作《童年不缺爱》以实用的育儿经验,为读者呈现了养育孩子中安全感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以爱滋养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不妨同我一起走进心心妈的故事。
一、富养孩子不如看见孩子
我们通常提到育儿,脑子里自然蹦出的都是学习育儿技巧,很少关注到“安全感”这个心理情绪。但实际,安全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所谓的安全感,简单说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要,它植根于每个人的童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家长的口头禅。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家长们无意识就会寻找标杆对比,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难以逾越。
心心妈在书中指出:家长要“看见”孩子。这里的看见不仅仅指看见这个人,还要学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之处,从年龄特征,到性格差异,学会在孩子闪光点上做功课,实现高质量陪伴。
老话说的好:“五指有长短,不能都一样。”那么,孩子同样这个道理。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孩子,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社会的大环境需求下,早已忘记教育的初衷,想当然的将富有生活当成最好的照顾,殷切希望看成最大的关心,却忽略了内心不安下的精神匮乏。
睿智的家长,会观察孩子的各个方面,在孩子发出信号时候做出正确回应。看得见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看得见孩子该阶段的年龄特征,看得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用“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的态势,培养孩子心中那份应有的安全感。
二、富养孩子不胜滋养孩子
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说:过分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聪慧,也越来越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当自己需求不能满足时,他们会选择一味迁就自己的人通过哭闹,甚至“撒泼”来得到满足。
但事实上,这种有求必应的“溺爱”就是正确的吗?答案好像并非如此。
不加干预的一味包容和顺从孩子,只会让他们变得优越感十足,理所当然的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好,认为别人无条件的迁就和包容才是最好的爱。
睿智的父母,首先会学会读懂孩子,合理给爱。以共情思维换位思考孩子感受,尝试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正确的时候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错误时候适时干预引导。
其次,他们会以“迟钝力”来培养孩子的整体能力。面对孩子的突发状况,学着“笨”一点,通过迟钝来观察孩子的情绪,因时而异地作出相应举措。就像心心妈妈书中所提及:有时,一句“没事”就能像孩子展现我们的相信,相信他们的复原力、抗逆力,相信他们自己能克服困难、治愈伤痛。
再次,及时交流以确认双方理解无误。在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以真诚聆听换取孩子心扉的打开时,我们基本已经用情感滋润了孩子,接下来只需要再及时跟孩子沟通,以确认双方理解正确即可。
心理学家黄杏贞说过:养孩子是一场修行,修的是父母的情绪智慧。在漫漫育儿路上,愿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成长,以“幸福能量”为滋润,一起书写爱的篇章。
(本文完,图源于网,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品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