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解到悟解

在安仁老师共读《理想国》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拓展的优美小径上遇到许多精彩的风景。例如,上一次我们从苏格拉底的哲学扩展到《西游记》,不仅深入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也对《西游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共读《理想国》的过程中,安仁老师引导我们探讨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通背猿猴给了孙悟空三次启示的机会,但悟空却层层误解了这些启示。

孙悟空受到自身见解的遮蔽,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身处自我观念的洞穴中的他,无法进行真实的思考。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原文如下:

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

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

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

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

误解一:把“三等名色”理解为“三等人”

“名色”指的是我们能够感知和看见的形式,并不一定以人或实体的形式存在,可能以立德、立功、立言的形式存在。“佛与仙与神圣三者”正是包含了儒家所说的存在形式。孙悟空如果能理解“名色”的含义,便不会去寻找菩提老祖。他的障碍在于认为身体活着就是存在,身体消失就是死亡,生命存在只有这一种形式。因此,他无法顿悟。

误解二:把“不生不灭”理解为“不老常生”

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佛与仙与神圣三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躲过轮回:说明三者不受时间限制。

2. 与天地山川齐寿:说明三者不在人我和世界之间,即不受时空限制。

3. 不生不灭:说明三者不受生死的限制。

总之,佛、仙、神圣三者不在时空之内,也不在生死之间,不是以肉身的形式存在。然而,悟空没有顿悟,仍然想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他的老师。

误解三:把“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理解为现实世界

“阎浮世界”意味着每个人(所有生灵)都能成为三等名色。安仁老师用洞穴理论帮助我们建立联系:“阎浮世界”在洞外,孙悟空走出洞外实际上就抵达了阎浮世界。但阎浮世界是否是真实的世界?不一定,关键在于个人的理解。在阎浮世界中能否获得苏格拉底所说的真正智慧?同样不一定,这取决于悟空是否能够顿悟。

“古洞仙山之内”实际上指的就是孙悟空的花果山。然而,悟空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无法领悟。

通背猿猴想告诉悟空的是,无论是在“阎浮世界”还是“古洞仙山”,都能够找到三等名色。可惜,尽管通背猿猴给了悟空三次顿悟的机会,悟空却没有理解以下三点:

1. 角色:“三等名色”并非“三等人”。

2. 在哪:不在时空与生死之间。

3. 方向:向内向外都可以找到。

因为悟空没有理解这些,所以他仍然在时空中寻求长生不老的术。

如果悟空听懂了通背猿猴的三次点化,他或许会选择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安仁老师进一步分析了为何悟空“可能”会下山、云游四方。首先,悟空可以选择在花果山上修炼,因为水帘洞既是仙洞,也是阎浮世界,皆可修道成道。然而,如果在水帘洞中修炼后,悟空发现这里并不适合自己,他就需要下山,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更有趣的是,为什么悟空没有听懂通背猿猴的点化,却能“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呢?这正是因为孙悟空有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尽管他的信念有些盲目,但在纵身一跃中,他为自己创造了机会。虽然悟空在接受点化时产生了一系列误解,但他内心的灵性促使他不断前进,立志改变命运。

无论结果如何,悟空选择了离开舒适区的花果山,去“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虽然他的信念是盲目的,但却为他提供了清醒的机会,使他得以获得各种可能的机缘。才有了后面的超越轮回,超越世俗的存在;获得智慧,突破欲望与误解;护法取经,找到价值与意义;自我觉醒,自我与宇宙统一。

期待暑假的《西游记》共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