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周至一位七旬老人,不辞辛劳乘坐绿皮火车远赴甘肃秦安,只为看安万剧院的秦腔演出。途中搭错了车,费尽周折,却义无反顾。此情此景,令人感慨:陕西难道缺秦腔吗?周至难道缺秦腔吗?
然而事实却是,陕西的企业和庙会与安万剧院今年三番五次签订演出合同,却在临近演出时屡屡撕毁,致使演出流产。周至桑园、扶风县、富平、宝鸡柳林等地,五度报备,五度不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万剧院在甘肃、宁夏等地演出时,场场爆满,屡见陕西戏迷不惜千里迢迢跨省观戏的情景。
安万剧院作为民营秦腔剧团,所到之处皆能带来泼天流量。每场演出线上线下观众动辄数十万,周边商贩云集,餐饮住宿火爆异常。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院支持三农,线上带货农副产品,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演出地区的美誉度和主办企业知名度。群众得享戏乐,政府得改善营商环境,文旅部门得传播文化,本是多方共赢的美事。
陕西作为秦腔的发源地与传承中心,八百里秦川回荡着千年秦韵,理应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有人猜测,是否因安万剧院网红流量大,怕其抢了陕西秦腔的风头?此说难以令人信服,陕西秦腔根基深厚,名家辈出,岂会因一个民营剧团而失了光彩?
又闻有关方面以演出火爆、人流密集,增加了安保、交通等压力和风险为由拒绝报备。然这些风险在甘肃、宁夏各地均已妥善解决,何以陕西独不能解?究其根本,恐怕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一连串的合同毁约,不仅让翘首以盼的戏迷大失所望,而且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信誉,更暴露了某些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和担当精神的不足。
古老秦腔的生命在于流动,在于传播,在于被观众喜爱。若固步自封,以各种理由将老百姓喜欢的戏拒之门外,非但不能保护秦腔,反而会使其逐渐失去活力。安万剧院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和追捧,本身就证明了其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文化传承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而非画地为牢的狭隘。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拒外来者于门外,而在于融汇百家之长,共同繁荣发展。秦腔大本营,理应成为秦腔传播的起点,而非终点。
望三秦大地能重拾文化大省的胸襟,让秦腔真正回归民间,回归群众,让像安万剧院这样受百姓欢迎的剧团,有机会在家门口为戏迷唱响那慷慨激昂的秦韵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