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领袖,成功有三法:断言,重复,传染。在群体中个体智力低下、情感爆棚的情况下,断言越是无视证据和分析,越有效,再加以不断重复,支持者就越来越多。
在“乌合之众”的场景下,人们暂时放弃了独立思考,又懒又直*癌、喜欢仓促做决定的快思考模式瞬间开启、高速运转,而慢思考机制暂时被屏蔽,很容易陷入错误关联,会接受看似有理实则荒唐的论点。断言只提取了部分信息放大,迅速给出一个貌似合理的结论,满足了快思考的习惯,让它感到放松而愉悦,其实屏蔽了大量其他信息,往往以偏概全(而且有毒哦)。《思考快与慢》里有一个经典的科学实验:字体模糊的试卷,字体整体清晰度高的试卷,部分字体清晰度较高的试卷,做题者的答题准确率依次由高到低排列。字体模糊的试卷,做题者从看题目开始慢思考系统就参与进来(无疑是相当累的),而面对部分字体清晰的试卷时,做题者更容易进入快思考模式,更多直接选择字体清晰的选项,而不是仔细考虑是否正确再选择,甚至明显低于随机选择的准确率。字体整体清晰度高的试卷,情况正好介于两者之间(尼玛当初考试不想做选择题我都选D啊)。
想起脑白金的魔性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它的文案可谓全无文采和逻辑可言,但它设计的场景如此生活化,让我们无比熟悉,即使很明白只是广告,但就是无法抗拒。它充分利用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年节文化和孝道文化,俗到极致后成为经典的洗脑广告。
《思考快与慢》:“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甚至“不必完整地重复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即使只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不独人类,动物也是如此。这样的机制是生命体进化出来对自我一种保护,可以不断学习积累,不至于让慢思考系统负载过重。但负作用就是让我们对看似熟悉的事物失去警觉。按《乌合之众》作者的说法,一个种族、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因为有领袖和文化认同,结成群体,其文化的积极作用占主导时,从野蛮进入文明,负作用逐渐突显后,就从繁盛到衰落。甚至议会和选民也并不一定可靠,知识水平虽有高低,但做事的模式是一样的,并不会特别高明。
《群体智慧》的场景则与之恰恰相反:做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是独立不关联的,独自多维度探索,综合起来后视角会比较全面,可以激发创意。比如丢硬币正反面的概率,每丢一次跟上一次的关系并不大,所以次数越多,概率就越接近准确。
“当海水退下去后,就知道谁在裸泳。”记得刚毕业工作时,互联网企业招聘都喜欢用“画饼”模式,面试可以说是两个说谎者的自嗨式扯淡,结果是离职率奇高,完全的负和游戏。而改为“讲真”模式(其实多少还是会画点饼)后,情况有明显改善。饼画多了,大家其实都有免疫力了,互相坦诚才可能会是有效的面试。互联网那么多现象级产品闪现过后,留存的产品都是经过重重考验,努力论证客户的真实需求再去满足,能够一直成长。
如果不想掉进“乌合之众”的坑,那么就观察自己的思考模式,找到错误关联,并把它断开吧!这样看来,互联网常说的单点、极致,真是一种让我们反思自己、断开错误关联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