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都是李华特别关注的日子。这一天,她会格外留意有关各地军人的新闻报道。虽然自己无缘军营,但一段往事,让李华对“八一”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25年前,那是一个崇拜军人的年代,那是一个迷恋军人的年代。当然,李华也不例外,对“兵哥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年,火车上的匆匆遇见,让她相信了缘分。
-2-
九十年代初,李华还是一名在校大专生。寒假开学,带着爸妈精心准备的行囊,汽车转乘火车,前往就读的北京电力学校。
春运期间,火车站人山人海,在挨挨挤挤的人群中,李华身上一个背包,手拎一个大提包,艰难挪动着。那时还没有带轱辘的拉杆箱,越走感觉提包越沉,李华心想:要是有人搭把手就好了。
过了检票口,李华紧随人流走在通往站台的台阶上。奇怪,拎着提包的手臂感觉不怎么吃力了。李华侧脸一看,一个军绿色的身影正拽着她的提包一起向前走。
事情竟然如此凑巧,李华和“绿身影”的座位在同一车厢,又是邻座。
上得车来,李华才顾上仔细打量帮助自己拎包的人。头戴大檐帽,一身绿军装,帽子上一圈红色格外醒目,军装上没有任何代表军衔的标志。这身军装,让李华多了几分安全感。大约20几岁的年纪,一副眼镜略显书生气。“难道他是一名军校学生?”李华在心中猜测到。但作为女孩子,除了对刚才的事表示感谢,李华还是保持着矜持和戒备。
乘车的时间枯燥无味,军装男子先打破了沉闷无聊,问李华要去哪里,李华说;“北京。”
“去北京上学,还是串亲戚?”
“上学。”李华回答的很干脆,并反问军装男孩子:“你要去哪里?回家,还是回部队?”
“我也到北京,然后换车去长春,”男子缓慢回答“我在长春上学。”
和李华猜想的一样。同样是学生,李华觉得眼前的人应该可信。于是在一问一答中,两个人聊了起来,三个小时的车程很快就要到了。临下车,男子问“方便留下联系方式吗?”
李华犹豫了一下,那时没有手机,更没有QQ和微信,把姓名和通讯地址写到一张纸条上。临下车,俩人交换了联系方式。
李华拿着对方给的纸条,上面写着方方正正的两行字,是张勇和一个部队院校的名称。管他是真是假,李华把字条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
“再见!”张勇潇洒挥手。
“再见!”李华拎着提包再次混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3-
回到学校的李华,再次见到同学和老师,满心欢喜。性格内向的她,未向任何人提及火车上的偶遇事件,并将全身心投入到新学期的生活中。
两个星期之后,课间休息时,生活委员把一封来自长春的信件,拍到李华的课桌上。
李华拿起信封,那标标准准的方块字,似曾在哪儿见过。难道是?
带着意外和好奇,李华匆匆拆开信件,先看末尾署名处:张勇。李华心里竟莫名地紧张起来,她没想到张勇真的会写信来。
李华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快速浏览着书信内容。“李华同学,你好!首先请原谅我的冒昧,斗胆给你写信。车站一别,回到学校后就是紧张的考核训练,今天才稍得空闲。这段时间,我不只一次回想着我们的邂逅······”最后是“如有打扰,请见谅!”
信的内容比较简短,李华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说实话,自来到外地读书,除了父亲和哥哥,这是李华第一次收到男生的信件。李华心中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如获至宝地将信件收了起来。
虽然只是匆匆一面,但张勇也给李华留下了极大的好感。也许是因为张勇及时雨般的帮助,也许是因为那一身绿军装。
经过一番酝酿斟酌,一周之后,李华把写给张勇的回信寄了出去。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室友,悄悄进行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学习,还有期盼。每当生活委员在教室里分发信件时,李华都格外关注,生怕自己的信件,先落到他人手中。
再次收到张勇的回信,还是两周以后。看到那刚劲有力的方块字,李华心中暗暗欢喜。“李华同学,你好!收到你的回信,我非常高兴。你的来信,让我感觉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读完信件,李华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
为了不影响日常学习,李华把写信、寄信时间放在了周末。原来感觉无所事事的周末,因为写信而变得有更有意义。
就这样收到来信,写回信,少则两周,多则一个月,李华总能收到张勇的信件。从一来一去的书信交往中,李华了解到张勇比自己大几岁,是在最初的高考失利后,参军以后从部队考到了现在的军校。所以,李华对张勇的称呼变成了“勇哥”,而她自然也成了张勇书信中的“华妹”。
张勇在信中对李华讲部队的训练生活,讲长春冬天的雪,讲近期看了哪些文学书籍······无论什么,李华都觉得津津有味,并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相关的情况。
他们共同探讨对“朋友”的理解,讨论喜欢的唐诗宋词。读张勇的来信,李华更佩服他的文学素养。每封信,李华都要反反复复看上好多遍。随着信件的增多,细心的李华特意在每封信的右上角标上数字,她要看看能收到张勇多少封信。
上课学习,鸿雁传书。让李华觉得课上课下都非常充实,不知不觉就到了暑假时间。一个假期没有读到张勇的信件,让李华觉得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4-
再次回到学校,是新学年的开始。只是返校途中,并未邂逅到那个心心念念的身影。除了学习,李华依然钟情于盼信、写信。书信,犹如一份精神食粮,已成了李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大多凭借书信。尤其对学生来说,还不具备电话联系的条件。
20岁左右,正是人生中的花样年华。张勇的来信,让性格内向的李华,感觉到难以言表的美妙和甜蜜。虽然张勇并未直接向李华表示过喜欢或爱意,但李华非常喜欢和张勇书信往来的感觉。将来何去何从,李华不愿去考虑。
张勇比李华早一年从学校毕业,毕业后仍然回到原来的部队工作。去部队报到前,他希望能在北京见到李华。因为只见过一面,为防止在茫茫人海中认不出对方,他们随书信各自寄出一张照片。
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张勇把到北京的日期、车次提前写信告诉李华,并约好在车站广场相见。李华也盼望着能够再次相见,并做好了和老师请假的准备。
天下的事情有时候竟然是那样的碰巧。在张勇到北京那天,李华的父亲带着哥哥来学校来找到李华。见到父亲,李华不是惊喜,而是无比惊讶。父亲说哥哥经常性头疼,听别人介绍,特意来北京找大夫医治,顺便看望李华。真的是计划不如变化快,父亲和哥哥的突然出现,打乱了李华的计划。
当父亲打听到学校招待所的住宿费,比校外的便宜时,便决定在李华的学校住宿一晚。想着和张勇的约会,李华心中十万火急,但却无法前往。她彷佛看到了张勇在车站广场焦急失望的表情,心中满是歉意。无奈当时没有手机,不能及时联系到张勇。再次和张勇见面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过后,李华想对张勇解释为何失约,却苦于没有他所在部队的联系方式。再次收到张勇的来信,已是两个月之后。李华向张勇解释失约的原因,俩人继续保持着书信往来,只是写信相隔的时间要比以前长了。
-5-
一年之后,李华电校毕业,回到家乡的电力部门工作。从学生到职工,经过入职培训,李华开始了全新的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分配在一起工作的,还有家乡这边的几个同学。所以初到新的环境,并未让李华感觉特别陌生。一切稳定下来,李华把新的联系方式,信中告诉张勇。
回信中,张勇说他所在的部队,距离李华的家乡并不遥远,大约百公里的路程。虽然那时交通工具远不如现在方便,但想要见面已不是难事。
他们依旧书信联系,偶尔使用单位的电话通一次话,谁也没有提及见面的事。后来随着电话的普及,书信交往越来越少。
工作时间久了,渐渐有热心的同事想给李华介绍对象。因为和张勇的交往,李华都推说不着急。虽然和张勇书信往来了三年,她不知道张勇算不算她的男友?或者只是一个关心她的大哥?
张勇曾经在信中说过,“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当时让李华感觉到一种悲凉,她不知道张勇是否另有所指。
-6-
一个周末,李华终于鼓起勇气,她要到部队去找张勇,她要当面感知张勇的存在,她想知道再次见到张勇会是什么感觉。出发前一天晚上,李华特意电话告知张勇。
李华乘坐当天的早班车,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张勇部队所在地。张勇早就在车站处等候了。一同下车的只有3个人,李华和张勇几乎同时认出了对方。
走近张勇,李华似乎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那一身绿军装,对李华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从张勇的脸上,她读出了喜悦,似乎也读出了忧郁。毕竟只见过一面,李华感觉有些拘谨。在这个熟悉的陌生人面前,李华有许多话想说,却又觉得无从谈起。
“华妹,你长大了,比三年前更漂亮。”张勇打破了两个人之间的沉静。
“是吗?勇哥,你穿军装又精神、又帅气!”李华也由衷赞叹。
“年轻女孩在我们军营里,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到外边走走吧,找个清静的地方说说话。”
于是,张勇带着李华在军营附近的小路上散步,经过一处陡坡时,张勇很自然地拉着李华的手,保护她不会滑倒。而李华也乖巧地由张勇牵着手,走了好久。中午时分,张勇请李华到附近的餐馆吃农家饭。那次农家饭,是李华记忆中最美味的农家饭。下午,他们绕着寂静的林间小道,走了一圈又一圈。谈话基本是张勇在说,李华在听。她喜欢张勇温文尔雅的谈吐。
时间过得飞快,李华一看表,已是下午四点多,再不走,就要错过末班车了。李华恋恋不舍地对张勇说:“勇哥,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张勇迟疑了一下,然后从上衣兜里拿出一张照片,给李华看。
那是一张婴儿照片,李华感到莫名其妙。
“华妹,好妹妹,对不起!你听我说,我不想隐瞒你,更不想伤害你。但是,照片里的婴儿是我的孩子,我已经结婚了。”听到这些,李华瞬间觉得头重脚轻。“我和孩子妈妈是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前订亲的。我后来考上了军校,遇到你,但我不能当陈世美,更不能让村里的人用手戳父母的脊梁骨,你永远做我的妹妹吧·····”李华的眼泪夺眶而出,后面的话,她几乎没有听见。
几分钟后,李华擦干眼泪,她主动上前拥抱了张勇。“勇哥,再见!”然后头也不回向远处的公交车站跑去。
回到单位宿舍,李华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第二天整整在床上躺了一天。回想近两年和张勇的交往,她明白了张勇的若即若离,明白了张勇为什么会说,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
不论是否相爱过,该是时候放手了。李华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他,而是要让他幸福。她不想让张勇为难。
思前想后,李华决定给张勇再写最后一封告别信。“勇哥,你好!再次见到你,可以说让我此生无憾。转身离开应该是我最好的选择。祝你永远幸福!愿我们各自珍重,请勿挂念!”
一场还未真正开始的爱恋,就这样结束了,却永远留在了李华的记忆中。
25年了,每到“八一”节,李华还是会想起那个“兵哥哥”。
缘分真是很奇妙的事情。有缘千里来相会,缘尽之后,再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