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型人格
我们很多人都曾不幸遭受创伤而形成难以愈合的悲痛,表现为明显的缺乏动力,失去快感 ( 即无法享受乐趣 ),或是植物神经紊乱 ( 进食困难、睡眠障碍或自我调节失常 ),这些都是抑郁障碍的表现。
Blatt探索了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内部体验和治疗需求。其中一种抑郁状态是“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我就是罪恶”(内摄型)。另一种抑郁状态是“我很空虚,我很饥渴,我很孤独,关心我吧”(依赖型)。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及气质
抑郁特质可以经由遗传获得。但人们至今未能准确评估抑郁的遗传度,也无法测定抑郁症的亲子间以何种行为方式进行代际传递。
抑郁者的愤怒很少事出有因或自然而然。他们容易内疚,内摄型抑郁人格者尤为如此。
忧伤是情感依赖型抑郁的主导感受,是抑郁拍的另一种主要情感。 抑郁人格者常常将憎恨和批评指向内部而非他人,对他人的过失通常持谅解、敏感和同情的态度。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内摄型抑郁者使用的最多的防御是内摄。在治疗内摄型抑郁者患者时,治疗时往往是在和他们的内化客体对话。
自我攻击是与内摄型抑郁密切相关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在抑郁驱力影响下产生的差强人意的应对方式。
理想化也是因为者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已在长期的消极体验中被消磨殆尽,自然对他人的敬仰油然而生。抑郁者的理想化关乎道德,而非地位或权势。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抑郁是早年丧亲或接连丧失客体造成的,影响抑郁和哀伤这两个过程在情感上前后呼应。
导致抑郁的因素除了早年丧亲,还有儿童无法理喻的真实事件以及不能正常哀伤的情境。
其他导致抑郁的情境包括:当儿童陷入困境时,家庭成员视而不见或当儿童需要成人对他们的自我判断和道德评判进行指导时,家人却置若罔闻。
忌讳表达哀伤的家庭氛围,也会导致抑郁倾向。父母过度严苛会在情感上导致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从而形成抑郁倾向。
如果孩子的悲伤情感不幸受到蔑视或被视作病态,那么情感敏感的价值就会化为乌有,孩子将会发展出强烈的抑郁情绪。
最后父母之中患有重性抑郁症是导致儿童抑郁倾向的另一重要因素。
抑郁者的自体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品质恶劣,常常为自己的贪婪、自私、好斗、虚荣、傲慢、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内摄型抑郁者自内疚常常难以揣摩,而且根深蒂固,抑郁性内疚也会伴有妄大和自负。由于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罪大恶极,所以通常特别敏感。
情感依赖型抑郁者的自我体验相对较好,他们认为自己向来不够合群,渴望交往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爱与关怀,其中羞耻要多于内疚。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抑郁者来访者很容易引人注意,会迅速与治疗师建立依恋关系。他们经常将治疗师理想化。
内摄型抑郁者有时也会将内心的批判投射到治疗师身上,他们固守着这样的信念:一旦治疗师真正了解他们,所有的关怀和尊重都将化为乌有。
情感依赖型抑郁者在治疗初期很容易适应治疗师。他们会因治疗时温暖而包容的态度而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感也将迅速令他们获益,比如抑郁症状有所减轻。
随着治疗的进展,内摄型抑郁者投射的敌对态度逐渐减少,他们开始直接体验到自己针对治疗师的愤怒和批判。
诊断的治疗意义
营造宽容、尊重的氛围,给予真诚和共情的理解,对于治疗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患者十分重要。无论是人本主义精神动力学还是认知行为为取向的疗法,都强调与来访者之间的连接,而这种连接在抑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定会受到排斥,有时明知故犯,期待批评如期而至,以此印证自己的担心,处理这些优势观念是治疗师的首要任务。
闻名于世的精神分析躺椅方法对于机能较为健康的内设性来访者十分有效,他们能在此过程中迅速聚焦自己的问题。
情感依赖型抑郁者只要和治疗师建立关系都会迅速好转。因为一旦人建立安全的连接,抑郁症状就会减轻。但是治疗结束患者的症状会卷土重来。
若要有效治疗边缘型和精神病性内射型抑郁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引导他们如何与真实的有情感的客体建立安全的联盟。
上述两种抑郁者对分离的反映也十分重要,即使是治疗时短暂的沉默所引发的分离感受,治疗中也应当进行探索和解释。抑郁者对仪器十分敏感,会尽量回避独处。更有甚者,他们会认为这种遗弃是源于自己的恶劣品质或举止不当。
对治疗师的恩将仇报经常发生为了提高来访者特别是内射型抑郁者的自尊,自我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建议,避开他们的自我,直接攻击其超我。很自然地告诉他“这就是人性。”
治疗抑郁患者时还有一点是格外小心,即避免将治疗成就误以为是阻抗。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条件允许的话应尽量让抑郁者自行决定何时结束治疗,同时表示欢迎他随时回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并预测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
轻躁狂人格
躁狂型人格者通常也具有抑郁特质,只是躁狂者更善于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当躁狂倾向者的防御失败,即会转为抑郁发作。
躁狂状态或躁狂型人格者的特征:好高骛远、思维奔逸、废寝忘食,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直到耗竭为止。
躁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轻躁狂型人群受人欢迎,平时谈笑风生,却习惯于将严肃的事化作玩笑,而很难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当负性情感来临时,通常否认悲伤或失望,甚至是勃然大怒,难以控制。长久地亢奋是抵御内心的焦虑,从来未曾真正体验过内心欢畅的平静。
躁狂者的防御机制
躁狂和轻躁狂个体的核心防御是否认和付诸行动。付诸行动表现为逃离,远离那些可能造成丧失的情境。
躁狂者的关系模式
躁狂者早年缺乏机会用情感去处理这些分离体验:如重要人物去世却缺乏哀伤,父母离婚也无从解释,举家搬迁突然间发生。
2.创伤性分离加强情感忽视及虐待会产生抑郁的后果;而躁狂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遭受过更为严重的丧失,或是来自养育者的情绪关注极为缺乏。
躁狂者的自体
轻躁狂者对依恋十分恐惧,因为越是依赖他人,离别的痛苦也越痛彻心扉。他们都存在自我整合困难,担心自己一旦平心静气,就会分崩离析。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治疗师最为危险的反移情,莫过于被躁狂者迷人的外表所蒙蔽,从而低估其痛苦程度和潜在的瓦解状态。他们的自我看上去协调一致,治疗联盟似乎也牢不可破,但这其实都是躁狂型否认和防御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