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一篇文章,他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曹文轩在他的代表作品《草房子》的扉页里这样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在一次访谈中,曹老师谈到:苦难给了他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他的性格注进了坚韧。他的家乡,承载了他二十岁之前的全部记忆,是他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
而童年里小学生活是重要的一部分。想起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里的油麻地小学,还有《青铜葵花》的大麦地小学,小学里发生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故事。
《草房子》里的很多故事发生在油麻地小学,油麻地小学其实是他小学生活的一个真实缩影,里面的人物也几乎真实存在:
秦大奶奶因为政府征用了她的住所,与油麻地小学作着旷日持久的抗争,最终心甘情愿融入了油麻地小学,并最终在救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而溺水身亡;
桑桑随父母来到父亲桑乔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他是个喜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
白雀与蒋一轮老师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交往过程,看得让人怦然心动;
杜小康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陪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他的蜕变和勇敢相当励志;
“陆鹤”常常因为自己的秃顶成为同学们“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但最终陆鹤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青铜葵花》大麦地小学文艺宣传队里,葵花那天晚上戴着的那条美丽的、纯净的、神秘而华贵、震惊了现场所有观众的“冰项链”。青铜每天迎着晚霞骑着牛去学校接葵花上学的场景,都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而我,普普通通,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那么多性格鲜明的伙伴。小学许多发生的往事已经忘记了,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记得中午黑房子煮粥和粮仓上学的一些事。
【黑屋子煮粥】
小学离家大概有40分钟的路程,踏着羊肠小道,在溪流旁经过,走过2道桥,就到了坐落在一座山下的学校,低年级的时候学校还是泥砖屋,一层低矮的房子,旁边还有一栋两层的房子,青色的砖块,黑色的瓦顶,两层楼的包括五六年级的课室、老师的宿舍和厨房,学前班的时候是早上拿着一个保温瓶装着一锅粥到校,这是中午的午餐,因为中午再折腾回家路途比较远,所以还是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寡淡的白粥下肚,就这样过一天。
后来热天的时候发现用保温瓶装着粥会馊掉。家里人都是整日忙于干农活,绝对没有人手来学校送饭送粥的,也没有那些送饭送伞的浪漫感人往事,全靠自力更新。于是我们便向学校申请,能不能拿着锅和米来学校煮。学校同意了,在一个角落的房子里,当成是我们的厨房,说是厨房,其实就是一间10平米左右的黑漆漆的房子,房子没有电灯,是学校后面的一间小房子。我们搬来两块泥砖头,把锅支起来,两个砖头中间就可以放柴火烧了。农村的孩子生火都不是问题。火烧起来的时候,才能把黑房子照亮点。
小铁锅是可以一直放在学校厨房的,周一我们会背着一捆柴来学校,这捆柴够烧一个星期,书包里还放着一捧米。中午一下课,我们就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冲进厨房,把那捧米倒进锅里,那时候大多数人家使用的是家用抽水装置,学校里也是这样的抽水泵,只需上下移动压水杆,清澈的地下水就会从井嘴处汩汩涌出,一位小伙伴榜样摇水,另外一位接水洗米,配合默契。
米淘洗好了,就放些水,到了生火环节,这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挤了差不多十五六个人同时烧火,那场面至今想想,还是感觉有浓烟呛着的感觉。我们带着火柴,还有一小块比较容易点火的“松脂”木柴,一根木柴燃烧起来了,再把其他的柴放进灶膛里,木柴一定要够干爽,够细条,这样比较容易生火,火逐渐生起来了,小屋子里都是一股呛人的味道,没有烟囱,黑烟不断从灶膛冒出来,大家都是泪流满面,不是因为感动,是被烟熏到眼睛了。要到外面透透气,不过要经常进来看看火,或是沸腾了,要把锅盖打开,要不粥漫出来就不妙了。大概半个小时,粥就完全煮好了,有些小孩肚子饿心急,米还是整粒的,把半是水半是米的“米水混合物”狼吞虎咽地喝进肚子里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屋子里多呛人,我都有耐心把粥熬成糊状的稠状物,因为我一直都知道:这样的粥才是最好吃的。
不过这样的“黑屋子”煮粥的生活只过了半个学期,在有一次同学的灶膛里的柴火没有熄灭,火星调皮了,要到处玩耍,于是把厨房里的全部柴都烧光了,差一点烧到了课室,殃及池鱼,这是一起“大事故”,于是学校对所有在学校厨房里自产自销的同学们下命令:以后不准在学校里煮午餐了。
也挺好的,我本来就不喜欢这样,每天煮好午餐吃完午餐,都是满脸都是灰尘,甚至手抹到脸上都是一撇一捺的黑色碳灰,被呛的滋味也不好受,还不如吃那早上带的馊粥了。
后来好像中午就长途跋涉回家吃午餐了,没有过在学校煮午餐的经历了。
【在粮仓上学】
几排土夯的平房是教室,操场周围种了几棵高大的玉兰树与油桐树。每到春天,油桐开着满树的花,一场雨后,满地是雪白的花瓣。玉兰也是在春天开花,气味浓烈的玉兰花在校园飘散。在这个偏居一隅的山村小学,学校周围都是农村、农田,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连老师都没有手机,大家都只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在四五年级就辍学回家或者外出打工了,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有些是太差读不下去了。幸福的是,我都是妥妥的把小学给念下来了,据说学习还是不错的。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场大雨过后,校舍成为了危楼,政府要把校舍推倒重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怎么办?我们一到三年级的全部同学迁徙到离原学校10分钟路程的村委一个旧粮仓里去上课,这样从家到校就需要50分钟路程了。旧粮仓大概有100多平方米,一个空旷的屋子,那是一个屋顶很高的泥土房,以前是存放公社的粮食的,后来把公家土地变成了自留地,各家各户自给自足,自家存放,粮仓便废弃了。
记得我们打开粮仓久掩的大门的时候,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我们拿着扫把去把粮仓打扫干净,烟尘纷飞,老鼠蟑螂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垃圾废物特别多,我们打扫了一个下午,因为粮仓是空落落的,要作为课室必须要有桌椅,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帮忙把我们原来课室的桌椅搬来,那时候都是两人坐的木桌子,长条凳,木桌子特别重,两个人抬着走这么长的路也是很费力的。
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一间大大的屋子里上课,现在想想像我们的室内体育馆,在里面3位老师同时上课的话,你能把每位老师说的话听得一清二楚,甚至你不想听自己班的老师上课的话,你可以侧耳听听旁边老师的讲解,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旁边班级有读书的环节,就糟糕了,在一个大的空间里,是没有丝毫隔音效果的。这边老师的上课根本听不清了,所以等到那边停止读书了,这边再继续上课。其实总共只有3位老师,后来3位老师约定了上课最好不读书,早读的时候读一读就行了。为了不影响旁边的上课,老师们也要把音量降低。
粮仓门前,有一个大概200平米的平地,那是以前用来晾晒稻谷了,稻谷晾晒好了就收藏进粮仓,特别方便,现在四周长满了草。公家粮仓,顾名思义是大家都能来的地方,鸡鸭鹅也可以来,粮仓附近的草长得特别茂盛,所以附近的人喜欢把鸡赶到粮仓附近觅食。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母鸡喜欢走进粮仓里的草垛里生蛋,上着课的时候突然一声“咕咕咕”的声音,那是一只母鸡下蛋了,三个年级的学生便哄堂大笑起来。那只母鸡应该是在我们未上学的时候就已经驻扎在那里准备“发动”生蛋。老师们恼怒了,马上招呼同学把鸡赶出去,但是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只母鸡到处飞,在粮仓里扑起一阵阵扬尘,最后大家都起来驱赶了,它才怏怏地离开。当我看到《草房子》里秦大奶奶怄气把家里的鸡鸭鹅放出来,让他们肆无忌惮地走到油麻地小学课室的时候啼笑皆非的闹剧的时候,我们小学也有这样的经历,不禁嘴角上扬,哈哈!
老师们想到了办法,上课的时候,拿一块篱笆挡住粮仓的大门,这样我们的课就不会被那些鸡鸭鹅的突然造访影响了。
上下课是没有铃声的,是有位老师拿这个锤子来敲一个铁块似的钟,代表下课了。可是粮仓的空地太大了,附近也有些灌木丛可以玩,玩疯了,很多同学听不到敲钟上课的声音,后来老师下命令,下课不允许走出门外去玩,只能在粮仓内活动。所以我们又少了些乐趣。
一年半后,新的校舍建好了,我们又把桌椅搬回新教室里,离开了粮仓,还真有点舍不得呢。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