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朋友打电话和我分享:说生意难做啊,以前靠运气赚的钱,现在全部靠实力赔了。
我说:确实是不好做,我接触了这么多商界的朋友,不管是个人创业者,还是品牌的渠道商,以及过去几年的大品牌,不管他产品多好,团队多强,创始人的模式有多么牛逼。
我发现终究无法逃离这两个字:趋势。
我个人是一家社群培训公司联合创始人,大客户咨询项目服务,前后近10年一直在市场前线,业务团队管理,客户咨询项目,每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发展,以及变迁,都摸得比较清楚。
每天接触了大量的企业,它们来自各行各业,基本上公司发展运营好的,坏的,创始人的历程,他这个项目具体如何做起来,我们就像一个大信息流的集合军事秘密基地一样,耳听八方,当然会总结一些规律出来。
终究还是要再谈:趋势。
前天,有一个认识5年的好朋友来找我聊天,他前后6年的时间分别任职于电商前三的零食巨头企业的操盘手,掌握了丰富的食品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市场打法的经验。
他和我分析:他说:珍桔,我的两段经历,你很清楚。在2012年阿里巴巴天猫品牌年时,我负责的这个项目3年的时间,当时干到了同行业前三,销售额最高时达到了5亿,当时的净利润是8个点,现在看来,当时的业绩还是很厉害的。
第二家公司,我是在2016年进入,它们的品牌在天猫上起色不大,因为布局很晚。当时微商四起,社群电商燃气火焰,云集,环球铺手,拼多多拉开战火,早已经不是阿里和京东的巨头市场。
我直接和董事长谈:给我一条供应链做支撑,我要用社群新商业模式来干,借用桔子会廖桔的话说:用社群商业模式把生意重新做一遍。
于是开发了一款49.99元的烘焙蛋糕,我在2年的时间干到了一个亿的销售。成为业界很多企业的神话和案例。但是大约一年半后,受到了单一产品和一些问题的困扰,怎么也做不动了,于是直接改成了一个商城,卖给了深圳一家公司。
我的这段辉煌也就落下帷幕········
他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给我们分享时,他很有感悟地说:我现在从来没有把我的位置放在电商这个浪潮里去看,我认为过去我能获得某个阶段性的成功,全部是靠趋势。其他人来做,只要想做,用心做一定可以成功。
后来我想想确实如此。商业变化如此之快,每个阶段,应该放空自己,不归于某一项能力,归于这个时代的趋势和机会。
和他聊完,下午又来了一位朋友·····
这个美女老板是做床上用品的,和他老公一起经营了14年,在湖北下面2线市场,以及江西,安徽都有加盟店,她说6年前最疯狂时:一个月就有10多个加盟老板来谈加盟,现在在三个省市有50多家加盟店。
她的分享当中也透出了很多焦虑,现在门店无法出货,总部品牌商现在建立了自己商城,但是无法赋能和帮助线下门店。
但是她最后也和前一位朋友说了同样的话:她说过去我们依靠我们的产品踩住了时代的红利和机会,只不过抓住了趋势和风口。
回归正题:你可能会说:我相信你的: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的道理。
但是多少赔钱的,多少在风口上的猪也是摔死了的。也不是比比皆是,你怎么看?
我想说:我不看。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2010年电商悄悄萌芽,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我们正因为有眼光赶上这个时代,才有现在继电商以货为思维转变到以人为思维的直播时代,因为有了阿里巴巴,京东的教育市场,才会有云集,拼多多的时代。然后如今;拼多多的GMV在2020年5月已经完全超过了阿里和京东。
时代的洪流变得很快,我这两位朋友给我的启发是:它们都说过去都是趋势,把钱赚了。
我们何尝不是,2009年背靠阿里巴巴淘宝大学,我们是国内最早运营机构,开始给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通过7天培训,考试合格后,帮其安排就业。
但是随着电商业务的发展,我们自己整理课程体系,每次思想都获得淘宝最具前沿课程系统。
我们的业务发展到北京,全国各地,我们用自己的课程体系和电商思想在那个时代也趋势带动
了一波企业家。
2015年淘宝红利结束,商家要管理好自己客户才有饭吃,社群电商来了,廖桔提出:把一家公司做在微信上。我们开始各种摸索,改变。员工从6人到60人。
如今2020年,我们线上付费用户已经超过了20万。
我们从社群营销走到了社群商业模式体系的搭建。
一步一步,我想终究还是每个时代的趋势,我们都踩住了,我们在自己的赛道了,借助互联网工具和模式,不断跳出,不断进入,没有做偏,聚焦自己擅长的,把社群商业模式演绎成自己的主场。
落到实处:桔子会,这三个字和团队一帮不离不弃的人,以及新一个时代的趋势又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