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还记得在年纪小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对于想做的事,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找机会尝试。唯独对于不想做的功课,可以拖到假期的最后一天。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成了现代成年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想做的、不想做的,都要拖一拖、等一等。

朋友聚会?下次再说。

健身节食?明天开始。

出门旅游?来日方长。

在一次又一次的“下次吧”中,渐渐地朋友聚会再也没叫过你,肥宅快乐餐依旧每天不停嘴;想去的地方也从来没去过。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总有人被这种“习惯性拖延”所困扰。很多人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简单化:因为懒,因为缺乏安排,或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但实际上,除了这些直观的认识,“习惯性拖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有时连拖延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拖延的形成原因较多,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情况:

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比如:玩游戏、聊天等;

二、目标定得太高,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没有自信;

三、偷懒不想干活,能拖就拖;

四、同时有很多任务,精力达不到;

五、时间充裕,所以不着急等等。

仅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说是一种“拖延”习惯,有时候拖延是无法避免的。但拖延是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俗话说“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自我的期望,导致自己的表现越来越差。

当拖延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影响到情绪,就会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以及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因而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日积月累,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拖延在国内外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或应对方式,《拖延心理学》的作者提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因此,对因为拖延产生困扰的人来说,需要合理认识拖延现象,培养对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如果没有心理上的自律,行动上的自律必然无法持久,用积极的心态努力摆脱拖延的怪圈,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