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立身之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正式踏入社会以来,一直都焦虑于生存安全的需要,“靠什么吃饭”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心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统治了自己的认知。受原生家庭关系不睦的影响,原来都很坚定地认为,纯体制的生活清贫、琐碎,贫贱夫妻百事哀,是自己坚决摒弃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己并没有认清楚:在自己当时狭小的认知域里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长期被体制规训,有路径依赖,也有惰性,所以,即使奔向了企业,但教育背景限定下,能选择的道路非常有限,而在自己所擅长的文字领域,一不勤奋(最主要),二没闯劲与狠劲,跌跌撞撞一直到2018年重新与体制开始接轨。
之后近6年的工作经历表面上看乏善可陈,但实际上对自身的认知提升非常有帮助;简单总结,可以打个比方,就是经历了“勇者斗恶龙,但勇者终成恶龙”的全过程。当然,也可以说是“紧跟无背景奋斗男进行拼闯,触达天花板”这样的表述可能更中性化一点,但本文的文字都是向内的,也不怕特定群体读者读到,这种包装就没必要了。
简单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
经历过两轮工作变动以后,愣头青开始发现,要在Y城这种三线城市获得长期、持久的职业成长平台,要么抱紧体制,要么抱紧大企业,可是就算身在大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巴掌大点公司,内部关系复杂,也难以顾家,并不是很好的选择,阴差阳错的机会,对体制规则没有基本了解的愣头青,凭着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个人素质,完全社会化地硬闯进了关系户遍地的JT公司,踏上了体制内文字工作的深坑。
刚开始是一个文字功底、悟性两者基础良好,但对体制内的规则理解不足,本单位信息掌握不够的新人小白,但,因为本身自己就做了心理建设,有心理预期,所以,低着身子、耐着性子、受着很多肉眼可见的低段位职场PUA欺压,在2018年-2020年花了大量的时间,熟悉、理解规则并获取信息。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个人的主动、工作努力和实践以及有意识的积累,基本没有上级的点拨,上级给予的主要是PUA式的权术欺压。
到了2020年7月,J同志经过长期观察以及内部斗争形势所迫,提出让我给他跟班服务,踏上了职业成长的快车道;恰逢这期间也拿到了外地高平台包括央企的高薪机会,但考虑领导信任难得,初心也是苟在Y城,于是收拾了别的想法,一门心思地做事。但到了11月份,J同志意外受到重用,开启了一把手的职业征程,半年后,我也跟着J同志,开启了主要是文字秘书,混合一些生活秘书、行政秘书的职业历程。应该说,我见证了J同志职业的成长,也感受到了他对职业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当然,就算是这种“关键阶层式”的跨越,他也没有超越出自身的性格特质,因为正是这种特质促推了他个人的阶层跨越,但也是这种性格特质限制了他打破自身的职业天花板,当然,对他的看法足够另成一篇长文了,不是本文的主题;关键是,我在这段宝贵的工作历程中,通过不断地卷自己,达成了一个“个人成就”,即,基于本单位的文字材料写作基本“通关”——不管什么样的文字诉求,都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实现并有较好的质量标准(以使用者为正处级正职,面向至少副厅级或千人级授课),从我的角度,输出的成果是文字,然而对于J来说,通过持续不停地大场面活动,帮助他坐实了主要负责人的岗位,以相对风险最低、成本最小的方式维护住了他的“勤奋感”“领导感”和“威望感”,可以说,我成为了他打造外部人设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尤其是我不计个人得失,不要位置、不求帽子,自驱式地去学、去看、去研究,然后再写。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实在是最完美的牛马。
所以,通过这几年工作回头来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字及文字背后的思想力。这是非常稀缺的能力,但是我也面对转型的玻璃天花板,完美的牛马不会轻易地被放过,近两个月,承诺我下放岗位又反悔就是很明确的例子;从人岗适配的角度,这个极难培养的岗位又成了我的成长壁垒,不破就不会有新的立。
当然,最大的价值,是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解决了“立身之本”的问题,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自己职场上的一个生存力着力点,饭碗无虞;同时,也向家人证明了自己:实力足够、机遇也有,只是自己选不选,做不做,成不成——专门向家人证明自己听起来很奇怪,但对我自己来说,的确有可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的烦恼,即“肉体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