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才子,也是新派诗人的代表。他是一个浪漫多情的人,而他的爱情,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关于他的爱情,不得不从他的第一段婚姻开始说起。他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婚姻是中国旧式家庭的包办婚姻。
徐志摩满怀诗情画意,主张学习西方的新式思想,而张幼仪是个遵从传统思想的人。他浪漫多情,她内敛、沉稳,他们之间注定擦不出火花。然而他们却被一纸婚约绑在一起七年,两人过得压抑又痛苦。
忍无可忍的徐志摩早就想结束这段婚姻,那个时候,他和林徽因爱得热烈,得知林徽因就要回国了,他迫不及待地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尽管她已有几个月的身孕。
早已不对徐志摩抱任何幻想的张幼仪最终同意了离婚,因此他们成为“中国第一对离婚的夫妻”。
然而,当徐志摩欢天喜地去找林徽因时,她却提前回国,转身离开了。
父亲林长民这样劝解林徽因:虽然徐志摩的才情和风采都胜过了梁思成,但是,梁思成能给林徽因一个现世的安稳,而徐志摩只能带来激情,幸福并不牢靠。
清醒的林徽因听了父亲的话,决然离开了徐志摩。为了断了徐志摩的念想,她决定和梁思成去美国留学。
徐志摩灰心丧气了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写出了著名的诗《再别康桥》。
后来徐志摩遇到了陆小曼,她被誉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琴棋书画,颇有造诣,还精通英语、法语。
徐志摩这样形容才貌双绝的她:“她的一双眼睛会说话,晴光里漾起,心泉的甜蜜。”
徐志摩陷于对林徽因离开的苦闷中,陆小曼婚后才发现与丈夫王庚性格不合,王庚硬汉英武,给不了她柔情蜜意,她对于这段婚姻感到很苦恼。
两个失意的人,互相述说心声,发展到感情越来越浓烈。因为插足别人的婚姻,徐志摩还遭到恐吓,王庚扬言要枪杀了他。彼时,徐志摩在欧洲探访泰戈尔。
而在国内的陆小曼不得不面对家人的劝阻、丈夫的愤怒、世人的唾弃。来自各方的压力,让陆小曼抵挡不住,突发心脏病住院。
或许是陆小曼的住院,让王庚决定放她自由,成全她和徐志摩,这位儒雅的武夫应该是爱她的。
虽然陆小曼费劲心力离了婚,但她母亲仍然阻拦她,在她的极力劝说下,她母亲同意她嫁到徐家,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徐家二老的认可。
徐家二老是传统的,他们根本接受不了陆小曼婚内出轨、公然背叛丈夫,在他们眼里,张幼仪才是安守本分、准守妇道的好媳妇。
准备嫁入徐家后,陆小曼表示要张幼仪亲口承认他们已经离婚。徐志摩急切地要还远在国外的张幼仪马上回国。
虽然已经知道他们离婚的事实,徐家二老仍然告诉张幼仪,只要她不承认离婚,他们就可以逼迫徐志摩继续履行婚约。
早已看透了一切的张幼仪毫不犹豫地承认离婚,一旁大喜过望的徐志摩高兴得跳起来,猛地伸出双臂,乐极生悲,竟不小心把手上戴着的宽大满绿玉戒指从窗户飞了出去。
这枚戒指是陆小曼送给他的定情信物,价值不菲。窗外是一块草地,奇怪的是,这戒指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似乎预示着他们婚姻的结局,仿佛一切都已命中注定了。
1926年10月,他们举行了结婚典礼,徐家二老没有出席婚礼,也没有为此出过一分钱。
结婚后,徐家二老也试着接受这个儿子选择的女人,还在硖石特地为他们建了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婚房,也算是对陆小曼不薄了。
结婚后,陆小曼第一次拜见婆婆,她要求坐红色的轿子去徐家,而红轿子是第一次结婚的人坐的,可见她完全不在乎徐家被人取笑。
吃饭的时候,当着二老的面,她把剩下的半碗饭给徐志摩吃,徐家二老觉得她浪费粮食,这跟她花钱大手大脚一样,铺张浪费。
吃完饭,陆小曼又娇滴滴地让徐志摩把她抱上二楼,上楼共有五十多级台阶,况且徐志摩不是体格强健之人,徐母看在眼里,很是心疼儿子。
而徐志摩对于陆小曼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照办,也不在乎她任性无理。
一次,徐志摩去欧洲讲学,徐父发电报给陆小曼,要她回硖石住,陆小曼既不回复,也不露面,完全无视二老的存在。
二老忍下了陆小曼的任性和目中无人,但是发生的更严重的事,让二老再也不能容忍,他们一定要搬过去和张幼仪一起住。
原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陷入混乱的境地,陆小曼的生活非常骄奢,挥金如土,她出入各种交际场所,捧戏子,认干女儿。
徐志摩靠讲学和写稿赚钱,供应不了陆小曼的开销。虽然徐父把家产分成三份,自己留一份,给张幼仪母子一份,给徐志摩一份。但这些根本不够陆小曼挥霍。
与此同时,他们的婚姻还插入了一个叫翁端午的人,这个人在京城有些来头,家境殷实。他对国画的鉴赏能力非同一般,因为有这点共同爱好,他和陆小曼很谈得来。
陆小曼急于和王庚离婚,做了流产手术,影响到了身体,只要稍微劳累,就会犯病,很痛苦。
而翁端午拥有一手推拿的绝活,每次陆小曼不舒服,徐志摩就会找他来推拿。
翁端午为了让陆小曼忘记痛苦,引导她吸食鸦片,从此,陆小曼一日离不开鸦片,也离不开翁端午。
翁端午几乎住在了徐家,整日和陆小曼躺在床榻上吞云吐雾,徐志摩觉得陆小曼为了和自己在一起受了很多苦,应该尽量满足她的要求。
他不以为然地任由陆小曼的性子来,即使她整天和别的男人黏在一起。
陆小曼在徐家完全没有地位可言,徐家二老无法接纳她,阿欢不肯叫她继母。
徐母病重,作为儿媳妇的陆小曼想回硖石照顾婆婆,徐父拒绝了,因为他认为陆小曼不是真心想照顾婆婆,而是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徐家儿媳妇的地位。
徐母去世当天,徐父也拒绝让陆小曼进徐家大门见婆婆最后一面,因而陆小曼只出现在吊唁仪式上。
徐志摩为徐家如此对待陆小曼,而第一次顶撞他父亲,徐父伏在灵柩旁痛哭了一场,从此父子俩的关系陷入僵局。
徐志摩与徐父断绝来往,因此徐志摩也不再接受徐家在经济上的帮助。
为了供应妻子的花销,徐志摩除了在上海教书写作赚钱,还同时兼顾北京几所大学的授课,甚至为了赚取一点可怜的佣金,他还做起了房屋中介。
曾经衣食无忧的大少爷,也成了一个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的人。日子时常过得捉襟见肘,徐志摩跟所有能借钱的人都借了个遍。
尽管徐志摩在信上说自己“穷得寸步难移”,而陆小曼完全不理会这些,只是不停地催促徐志摩赶紧给她弄钱。
因为每月除了鸦片能供应上,陆小曼连买衣服和化妆品的钱都没有了,她没有礼服,无法出去应酬。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早已不复存在,她俨然已把徐志摩当成了为自己赚钱的工具,丝毫没有作为妻子对丈夫的体贴和心疼。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上海回到北京,他邀请了几个朋友在家聊天,陆小曼很晚才回来,喝得酩酊大醉,徐志摩心里窝了一肚子的火。
第二天,徐志摩耐心劝解陆小曼,她正躺在烟雾缭绕的床榻上,突然发脾气抓起烟灯朝徐志摩砸去,烟灯从额角飞过,打掉了他的眼镜。
曾经他们为了在一起,勇敢与世俗抗争,如今却被材米油盐折腾得再无半点温存之意。
他们除了因生活困顿而产生矛盾,还因为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林徽因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徐志摩的感情。
他之所以选择在北京授课,因为林徽因在北京。只要有林徽因参加的活动,他总是想方设法去参加。
1931年11月20日早晨,徐志摩赶飞机去参加林徽因的讲座,在飞机上他头痛欲裂,本来不宜再飞,但他想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赶上讲座的时间,于是他又上了飞机。
不料飞机突然遇上大雾,机师为了寻找准确航线,降低飞行高度,飞机不幸撞在党家庄开山顶上,机上几人都遇难。
徐志摩本可以逃过一劫,仿佛冥冥中老天自有安排,要将他带离人世间。
徐志摩的好友拍电报把这个噩耗告诉他的家人,陆小曼坐在烟雾缭绕的大烟室里,死活不肯接电报,说不相信电报的内容是真的。
她还拒绝去济南认领徐志摩的尸首,没办法,张幼仪只得安排儿子前去认领。
徐志摩是全国著名的文人,中国银行出面在济南举行了一次公祭仪式,陆小曼没有参加,林徽因也没有参加,这应该是徐志摩怎么都想不到的。
由于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志摩的遗体要运回硖石安葬是件困难的事。
一直到半年后,中国银行出资租了一节火车车厢,由儿子徐积锴和生前好友将徐志摩的遗体运回上海。
在上海举办祭奠仪式时,陆小曼坚决要求将徐志摩的中式寿衣换成西装,将中式棺木换成西式的长方形棺木。因为她不喜欢这些中式的东西。
在中国人看来,一个已经死去入了棺木的人,是不可能被搬来搬去的,更何况是徐志摩这具饱受摧残的遗体。
实在没有办法阻止陆小曼,有人打电话给张幼仪寻求帮助,张幼仪极其愤怒,并斩钉截铁地说:请你转告陆小曼,就说张幼仪不同意这么做。
陆小曼没有再坚持这种荒唐的做法,徐志摩最终按照中国的殡葬仪式入土为安。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和翁端午在一起了,并接受他的供养。
结语:
如果说,陆小曼之前的种种做法是出于性格的原因,那么不愿意认领徐志摩的遗体,不出席在济南的公祭仪式,连徐志摩的遗体都要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处理,陆小曼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爱徐志摩。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也写下了一些哀婉的诗篇,她还说要把徐志摩生前留下的诗整理成册,留给世人看,但她并没有实际去做。
多年后,张幼仪联系出版了徐志摩的作品集-《徐志摩全集》。
她自始自终爱的都是她自己,她爱的是风花雪夜、柔情蜜意,而徐志摩恰好能给她这些。但是婚后,徐志摩为了满足她的挥霍,整日奔波忙碌,没时间,也没精力给她想要的。
在陆小曼眼里,徐志摩的价值只剩下能够赚取为数不多的钱。
徐志摩是张幼仪的爱而不得,林徽因是徐志摩的爱而不得。徐志摩和陆小曼虽然如愿在一起,却并没有珍惜彼此。
或许他们互相吸引只是出于激情,徐志摩把金钱给了陆小曼,不难看出,随着激情的退去,他对陆小曼是感激大于感情,而他把深藏在心底的爱给了林徽因。
得知徐志摩遇难,林徽因一下子病倒了,在她心里面或许也留了一个角落给徐志摩。
那些在康桥落日余晖下留下的一双双足迹,是珍藏在他们彼此心里的美好回忆。
康桥一别终成梦,最美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