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阿文一直以为,她会有很好很好的一生。
-1-
胶东平原上一座贫瘠的村庄里,黄色泥土铺满道路。国家开始前进,开始弥补文革的那十年,但这些犄角旮旯,更难被顾及。
就像没几人知道,夏侯苏民这个人立下功勋一样。这个以他姓氏命名的村子,也被不断迈步的大众遗忘。
一九七八那年,阿文出生。
一九八零那年,阿武出生。
阿文的母亲名叫香,常做些针线活,这边方言管那叫“搠花边”,说白了,也就是用棒针钩针做些花边,攒够一筐了,就卖给队里换钱。
一根花边,倒是能换几分钱。
阿文七岁那年,按理说早该改革开放了,可这沿海的地儿,却一点好处没捞着。什么包产到户,阿文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个村子,已经快被外人遗忘了。
一只那么大的公鸡,总面积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谁能来顾及这蝼蚁大小的地方。
阿文小时候,和祖父母最亲,夜里睡觉也搂着祖母,娘出了月子便到山里干活去,两个孩子哪个也顾不得。
阿文跟我讲,并不是所有人的苦难童年都会被当做阴影。她那时候过的并不好,吃了这顿望不见下顿,日子一眼望过去都是海里的游鱼,窜来窜去,没有目的地游弋和失踪。
“我没觉得那有什么不好。”
她对我说。
那年,她祖父入狱。究其原因,大概是在街上念毛主席的诗,说了“毛著”两个字,硬生生被人说是不敬领导人。
七岁的小阿文每天跟着祖母去牢里看祖父,送些窝头和地瓜叶子,等着哪天攒够钱了往看守那里一送,人就被保出来了。其实那些人目的也不是就要把人关牢里,说到底还是想要钱,钱够了,就算杀了人也能给你放出来。
毕竟阿文的祖母,是个地主。
世世代代占着块地,富得流油。阿文说,印象里祖母是个很好的人,每天抽着水烟袋,滴滴答答的声音蔓延进整个屋子。祖母房间抽屉里,总放着很多瓜子零食,塞给阿文一些,塞给阿武一些。不过平常日子里,阿武手里的瓜子总比阿文手里的多。
过了两个月,祖父从牢里出来,又和邻里几个搓麻将打扑克,去供销社里一坐就是大半天。
日子平淡并且没有颜色地过去。
一晃,就是七年。
-2-
一九八五年春天。
那年科技突飞猛进,中国成为原子能机构国,野生动物试验场建成,台湾做出了试管婴儿。
阿文读初中。
隔壁张良家的老太太从香港回来,抱了只狗崽子。那时候,他们管它叫“吉娃娃”。
“老太,你这是啥狗,眼睛都快掉出来了。”
“你小伢子不懂,这叫吉娃娃,眼睛就这样。”
于是从此以后,阿文和其他孩子一样,都叫那狗“吉娃娃”,时间长了,连它本来的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过畜生就是这样,有个名字就不错了。
阿文喜欢狗,下了学就爬到平房上,跳进旁边张良家院子里逗狗。
那张良也有十几岁年纪,说什么都不愿意考大学,觉得考不上,就直接去了中专。那地方离家远,坐火车得一宿能到,张良只有暑寒假在家,看得见冬夏,看不见春秋。
张良和阿文,算得上青梅竹马吧。
在阿文记忆里面,张良这个人好事做的不多,偷鸡摸狗的事做的倒不少。他们小学的时候,张良便经常带着阿文阿武去偷坡上有钱人家的鸡,仗着人家脾性好,就算被抓着了,人家也会说只当是给小孩子家拿去玩。
张良偷来鸡,是要烤着吃的。
坡上是几亩可肥的田,果树一排挨着一排。他们一大早钻鸡笼,揪出个公鸡,摔到石头上,然后放进洒了水的泥巴里糊的死死的,在地上挖个坑,埋进去,再划了火柴点把火,烧着了纸,丢尽坑里去,一烧就是一上午。等中午玩够了,几个人又爬到山上,把烤的硬邦邦的土块扒开,里面是只冒热气的烧鸡。
这法子,是张良教给阿文的。
阿文平日里除了念书也没什么事做,有农活都是阿武被揪去。那时候张良在家,就带着阿文去这儿去那儿,满村子跑。
村南的一声“张良哥”,能传遍南北,各个通透。
后来张良读中专,去了济南。
张良走以前,特意问过阿文:
“你说我去不去啊?”
阿文哪懂得什么挽不挽留,心里舍不得,嘴上也倔得像牛一样不肯说。
“你要去就去,问我做啥子。”
阿文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如果她那天说了“你不要去”,全部的人生,一步一步,都会不一样。
谁也没后悔。
不得不承认,在阿文悸动的青春里,她曾经对张良产生过不知名的情愫和依赖,但这些一点一滴,都在时光和岁月的消磨里殆尽,走到最后一无所有。
那时候阿文的班主任教语文,有点微胖,模样像是个日本鬼子,但人不错,平时对阿文也百般照顾。
对异性感情的萌芽往往产生于这一个个被忽略的瞬间,阿文对这位老师产生了莫名的好感,也蓦自翕动,打开双鳃,合上双鳃。
没有通讯工具,远在他方的张良对阿文来说,早已成了青春里一个模糊的影子。
北方的风沙很大,一丝丝一寸寸躲进皮肤里,混着熟悉的气息直到陌生,陌生到无人相识。
-3-
阿文的青春,过的实在没劲。
阿文的父亲像头倔驴,古板而守旧,一心觉得女孩不能读书,学历高没有用。
“咱家啊,指望着你弟弟了。”
阿文的父母这么对她说,她也深深记住,并把这样的话说给她以后的女儿。
生活就像一场有预谋的恶性循环。
中考以后,阿文的父亲没让她读高中,心说读中专去,以后随意选个活干,也能养活自己。
阿文想着,到了以后去找张良,也算有个照应。但当她一个人到了济南以后才发现,张良彻彻底底成为了一段人影,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周转曲折。
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走完了,就彻底完了。
他们说,张良上了几个周就出去打工了。问人在哪,也没人知道详细地址。
阿文开始忘记这个人的存在,想着临行前班主任对自己的叮嘱:
“你是个好苗子,以后要是能参加成人高考,就去考。”
阿文以为自己会自始至终记住这句话,但其实,话随人走,忘记那个人了,就连同他说的话一起忘记。
太多人和阿文一样,因为走的路太长了,所以记不起哪段重要了。
那年济南的天很蓝,像被人盗去笔墨恣意挥霍,滴落在树上草上,淅淅沥沥,下了一场从蓝色过渡到没有颜色的雨。
阿文过着许多人梦想中最普通的生活,一晃就到了毕业的时候。母家托人在附近镇子里给阿文找了份棉纺的工作,没有周末,也不轻松。
家里陆陆续续收到不同的人送来的情书,阿文从最初的抵触变成妥协。
二十六岁那年,二零零二。
第三个相亲对象,名字叫刘东。
刘东比阿文大一岁,梳了中分,模样有几分俊,自己开了个工厂做生意,欠了点小钱,看上去倒还可以。
阿文后来跟我说,她之所以觉得刘东还不错,是因为只有他没留长长的手指甲。
他们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结婚,婚纱照在镇子里的影楼拍的,花了不到五百块钱,住在刘东老家的房子里,面积一百平的平房。
要是问阿文喜不喜欢刘东,她也不回答,只说自己过了那个年纪。
要是问阿文还喜不喜欢以前喜欢的人们,她还是说自己过了那个年纪。
她什么意思,我也不明白。
我只知道这往后的一年里面,她怀孕了两次,不小心都流掉了,第三次又怀上了,但并不顺利。
怀孕六个多月的时候,她骑着踏板回家,一路十多里地,硬生生骑出了肚子下坠的感觉。骑着骑着,只觉得风太大,肚子开始疼。
阿文没在意,以为只是累了。第二天凌晨,下体开始流血,她一卷卫生纸打醒了正在睡觉的刘东,坐着踏板车一路往医院赶。
她后来对我说,其实刘东对她也蛮好,生孩子的时候在门口焦头烂额,一个劲问医生。有一次客厅的灯坏了,刘东告诉她好几次,让她别站在灯下面。
在手术室里,阿文叫了半天,破败小镇里的医生没一个敢开刀。
人家说,你这孩子保不住,只能尽力救大人,想法把孩子弄出来。
“医生我求你了,我们这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得要啊!”
刘东在门口直给大夫塞烟,一盒一盒的中华都塞到白大褂的口袋里。
“兄弟我跟你讲,你这孩子才六七个月,我们是想保也没法保,你再不快点你老婆也没了。”
医生一边收下不停塞过来的中华,一边假模假样的称兄道弟。
眼看着麻药打上了,一个女大夫小碎步跑过来,对刘东说:
“有个北京来的医生在市里坐镇,说是能保你孩子,你有十万块钱没,有的话我帮你叫她过来。”
刘东拉住女大夫的胳膊,不停说“有有有”。
阿文在手术室里叫了二十分钟,医生才赶过来,睡意朦胧。
麻药劲还没上来,就直接拿刀剖开了阿文的肚子。眼泪和血一起流,撕心裂肺。
阿文说,现在回忆起来,觉得那些痛比起孩子,实在无足轻重。
但我能想象到,一个女人在手术室里的无助和绝望。
开刀,抱出孩子,缝合。
阿文的意识清醒到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她说一开始孩子就是不哭,巴掌大的蜷缩着,一个个医生吓得要死,北京来的医生狠狠拍屁股,才终于敷衍地“哇”了几声。
那是阿文第一次生孩子,半条命搭了进去。
这往后的一个多月,孩子被送去市里,每天在保温箱里吸氧气。四五个大人围着孩子,一时不注意,孩子就可能被自己撒的尿呛死,就可能自己扯掉了输氧管憋死。
每天下午四点,孩子都要被注射一点药物,针管很粗很粗,扎在大腿上,孩子一声也不吭,哭都不哭。
就好像已经死掉,失去痛觉。
阿文在镇子里的医院,只有五十多岁的母亲陪着,婆家所有人都跑到市里医院照顾孩子。
阿文一眼也没看见孩子,只听见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母亲对着自己耳边说了句“是个闺女”。
是个闺女啊。
-4-
阿文每天望着天花板,有点想上吊,直到顺利出了院。
孩子出生是在九月份,不算太冷的秋天,阿文穿着毛衣裹着棉被坐在床上,等着孩子被送回来。
一等就是好几个月,看着里里外外家里人忙活凑钱。
十万块钱,去哪也凑不出来。
东拼西借,硬生生堵上了这个窟窿。
阿文那时候天天哭,直到看见孩子才有了笑意。
他们给孩子起名叫刘玥,一个王字旁,一个月亮的月。没什么特殊含义,只是找风水师测的。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活不成,但她奇迹般的长大。我一直认为,拼命想让孩子活下去的人不是她自己,而是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
孩子长大了,但过的不算顺利。
刘玥四岁那年,阿文在刘东的手机店里发现了一个女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女人。
店里的床乱糟糟的,站在阿文面前的是自己的丈夫和一个陌生女人。
“你怎么来了?”刘东颤抖着问。
阿文没说话,把手里杯子摔在地上,带着刘玥就走,一边走一边哭。
阿文哭着回到家,收拾行李,回了娘家,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孩子坐在车子前面问阿文为什么哭,阿文不说话,孩子就跟她一起哭。
他们离婚了,阿文说什么也不让刘东带孩子。于是在这场失败的婚姻里,临了临了,阿文除了孩子什么也没捞着。
小时候,刘玥一直被人说,你爸爸不会回来了,并且在惨淡的童年里明白自己父母离婚的事实。然而这些,阿文都不知道,她不得不承认,她没能给孩子好的生活。
刘玥吃多了西红柿舌头就疼,但她偏偏爱吃,还趁着阿文不在的时候吃。
刘玥还喜欢爬梯子,爬到平房上玩,一个不注意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头上鼓了个大包。
那年北京终于开了奥运会,一首《北京欢迎你》响彻大江南北,阿文去了外省打工,一去就是几个月。
刘玥过生日那天,刘东买了个生日蛋糕,靠惯性甩到了平房上。阿文回到娘家,发现孩子在吃着摔碎了的蛋糕,问出来蛋糕是刘东给的,把孩子骂了一通,到最后孩子哭着咽下了蛋糕,阿文也一肚子气。
阿文回来住了两天,每天晚上都哭很久。
刘东给阿文发短信,一天好几条,内容无非就是“我对不起你和孩子”之类,而阿文也回复他“对不起没有用”这样的话。
日子持续了很久,第二年,他们同居了。
似乎女人总很容易原谅出轨的男人,阿文也是这样。
他们在市里租了房子,阿文找了份银行前台的工作,刘东便每天躺在床上对着电脑,和各种各样的女人聊天。
这些阿文都不知道。
直到孩子该上一年级的时候,他们搬去了镇子里阿武的婚房里。
阿武的命运也没那么好,二十岁那年骑着摩托被货车撞了,飞到树上戳瞎了左眼,下巴留了条疤,半张脸都毁了,输血的时候染上了血液病。
三十四岁那年终于结了婚,对方是个比自己大三岁的离婚女人。
阿武迟迟不愿意去新房子里住,阿文便以姐姐的名义住了进去。
好在孩子学业很好,第一次考试拿了满分,往后小学的几年也是尖子生,这大概是阿文人生里唯一一个算得上骄傲的事情。
刘玥五年级那年,二胎政策放开,阿文和刘东复婚了,为了再要一个孩子。
过了段时间,试纸上出现两条杠,阿文开始孕育新的生命。
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孩子不小心流掉了。医生对阿文说“你内壁太薄,必须养一年才能再要”。
这段时间里,刘东的车子载过无数个女人,也在车子里遗留下避孕套,也成功被阿文发现。每一次阿文都选择原谅,希望有一天他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刘玥上初中的时候,阿文去开家长会,看到了那个自己初中时候的班主任。
他变瘦了,戴眼镜了,头发也少了。以前像个小日本,现在像是国民党。
阿文对孩子说,“那是我以前的老师”。
“那你去打个招呼呀。”刘玥说。
阿文不去,说什么也不去。
这往后刘玥的成绩全区数一数二,阿文跟人聊天的时候也有了谈资。
后来,阿文开始第二次备孕,刘东的生意蒸蒸日上日益兴隆,她觉得,这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但其实,人生只会苦上加苦。
过了八个多月,孩子剖腹产顺利出生,是个男孩。四十岁的阿文已经是高龄产妇,医生叮嘱说一定要好好休息。
刘东找来了月嫂照顾阿文母子,生活这样子还算安稳的过了一年。阿文一心扑在了孩子身上,辞去了工作,每天逗孩子笑,给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带大。
一开始,儿子总是吐奶,黄疸也褪的慢,阿文提心吊胆,总怕孩子有什么病。后来儿子长大了一点,会叫“爸爸妈妈”,阿文的心也就放下了。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大概会很平安顺利地长大成人。
二零一七年,刘玥成绩突然下降,确诊了重度抑郁症,阿文在客厅坐了一整晚。
“你说你,怎么会得这个病啊?”
阿文皱着眉头,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对哭着的刘玥说话。
刘东删掉了手机里和一个女人的聊天记录,抽了支南京,吐出一个个烟圈。
空气变得特别安静,孩子开始哇哇大哭。
一声,两声,打破了寂静。
-5-
刘玥开始吃药,每个月光药钱都要上千,跑遍了各种心理诊所找遍了各个心理咨询师,最后还是决定在家休学吃药。
阿文已经不指望什么了。
慢慢的随着年纪增长,阿文开始牙疼,嗜睡,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刘东平时忙着工作顾不上她,非得她撒泼才肯带她去看中医买中药。
二零一八年,十九大顺利召开,峰会在青岛顺利举行。
在我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故事里的主角正在家里,陪孩子看着动画片,准备哄孩子睡觉。
我曾经问过阿文,“你觉不觉得你这一生活到现在有点惨?”
她说挺好的,虽然很多不如意的事,但有了两个孩子,她觉得很幸福。
我对她的幸福感到迷茫与不知所措,并深切以为,她的人生,也会是很多人的人生。
故事九分真实,一分虚构。
谨以此文献给迷茫生活中的你我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