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看了会书,窗外的夕阳照射在棉被上显得格外温暖。翻个身拿起床边的手机打开数据点开微信,编辑了一下今年一月的小目标,截图,放在锁屏处。这个习惯从国庆就开始了。那头看见一条新消息,打开来看是高中前任同桌发来的,她说,你想在哪个城市工作,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换句话说,就是问我未来想在哪里生根发芽。
我突然慌了起来。这或许是她群发的一条消息而已,我可以不用那么在意的,可是我却被问倒了,我很在意这类型的话题。
对我来讲,在这新的一年里,无疑是个最好的提问,是个很有价值性的问题。
引我深思。转头就拿起本子和笔开始哗啦啦的各种写。
我在很久以前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可以追到初中时代。初三那年,某个寒冬夜里,常常睡不着,拿着当时仅有的按键手机和每个月的30M流量,通过浏览器,躲在被窝里鬼使神差开始查询我梦想中的大学,慢慢到专业,到后来一直要笃定去的工作地点以及那个美丽的城市。现在亦如此。梦想中的大学是三亚学院的旅游学院,读者酒店管理,学着有趣的知识,毕业后努力进到三亚最豪华的酒店工作,努力成为一名高管,用着我学来的的社交礼仪和人交往,在那个酒店长久发展,接触不同人士,可以给我带来新鲜感。那座酒店我至今都还记得——丽思卡尔顿。高二那年篮球赛,我还特意在衣服后面上面加印了这几个字,唯有自己知道它存在的含义。
亦或是穿着我喜欢的制服,可以用简单流利的英语在丽星游轮上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奔波。百度上有人说,给你安排工作的主管会全程用英语给你交待事情以及和你交流,简单的游轮英语你必须得会听会说啊。所以,那时初三的我,学英语很积极,特别是在背单词上,之后还借来了课外的英语资料,自学起基本的口语交流,还做了笔记,投入到逢人就飙英语,只有自己懂。也遇到同学嘲笑,我笑她不懂。就这样初中一直坚持了下来。
那年,我所向往的城市是三亚。
高中,三年,我梦想还是成为一名酒店高管,还是去三亚。每每和同学交谈起这个我半熟悉的城市都特别自豪,我还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我的未来,在他们面前描绘起蓝图,甚至到那个城市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说完都特有底气。不迷茫不颓废,有梦有座城,真好。无论在后来增长见识或是了解其它工作多热门多高薪,我都不感兴趣,心里只有一件事,读酒管,去三亚,从没有动摇过。
网上有句话特别流行:最终我们都败给了现实。我也是之一。有很多次我都认为我的坚定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得了的,只要我还在一天,就可以去到我爱的城市,这夙愿就可以完成。无奈太现实,多年前梦想的城市在多年后我还是没有去到。阴差阳错,我流到了广州。
是的,我从来在没想过自己会在这个城市上学,生活,以及不敢想象以后在这个城市工作的样子,我心里压根没有广州的存在。因为缺少一份勇气,并没有不顾一切前行去选择喜欢的城市。
没有读酒管,没有在三亚。
其实,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记得自己想要在那个城市留下足迹。
在2016年四月份第一次来到广州后,我知道,我要开始和这个城市结缘了。九月初开学,这是我第五次来到广州,直到现在一百多天里,我很久很久都没法让自己融入这个城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常常有等不到的公交,错过的地铁,出门时刻准备的手机导航地图,这一切都可以使我烦躁,心情糟糕。明知道我已经停留在这里了可就是不愿意去接受它。我想要改变颓废的生活状态,逐渐地,我也开始学着去适应它。人都是这样,等到离开这个地方才觉得爱上它了,我想我要学着去喜欢它,哪怕有一天我真的不在这个城市停留了,也不觉得我在这里的生活多悲惨。
有时候,喜欢它的理由却又很多。这里有我喜欢的作家团队,离我喜欢的作家的那个城市很近,突然就不会那么低落了;这里会有很多我喜欢的读书活动,想到这个,莫名也不觉得广州是个我待不下的地方。
每到夜里,我都会打开企鹅FM,搜到我喜欢的电台和主播,点开我喜欢的栏目,播放与当时心情相符的节目,任它在旁边读着,我放空的大脑想象未来的城市,广州,深圳,厦门,丽江,还有海口,三亚...做着一份什么工作,教师?编辑?自由写作者……
所向往的一个城市,是因为有所了解,还有梦。谁说得清楚未来我会在哪座城市谋生,但只希望我所在的城市,我足够和愿意去热爱它。不管你会在哪里哪个城市,你可以接受它的不好就够了。仅此。
窗外此时已经暗了,在这个城市的我依旧还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