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过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孩子自然就成了焦点。唱个歌跳个舞,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得心应手地面对这一切。性格内向的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抗拒,就成了大人口中的扭捏和小家子气。
经常在网上看见父母求助,怎样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内向,似乎成了一种性格缺陷,家长绞尽脑汁想让孩子内向的孩子改变。但效果却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向并不是缺陷,人们对内向了解得太少。企图改变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是自讨苦吃。
内向和外向的由来
美国心理学博士马蒂·奥尔森·兰尼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里指出,内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是由基因构成决定的。气质并不是人格,是一系列特质的集合体,这些特质决定了人在面对特定环境时的反应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伴随人的一生。
内向和外向的划分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好比一条连续的气质线,纯粹内向和纯粹外向的人,就在线的两端,大多数人都在线中间的某个位置。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个人也可能同时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性。
说了这么久的内向和外向,这两者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内向和外向的主要差别在于获取、消耗和保存能量的方式。内向的人,从内心吸收能量,通过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知觉的沟通,保持活力和身心平衡。外部的刺激,过于喧嚣的环境和谈话会消耗能量,让内向的人精疲力尽。
外向的人则更好相反,他们从外部环境获取能量,过度安静和独处会让他们消耗能量。
内向的孩子在大人眼里可能略显“孤僻”,不合群。他们更愿意自己玩耍,更愿意倾听,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表达。过年举家团圆时,内向孩子会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看起来很疲惫,也不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这导致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让自己“脸上无光”,甚至会因此嘲笑奚落孩子,让孩子在消耗能量的场合更加不自在。
回到开始的问题上,要不要想办法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更快的融入环境呢?
内向需要改变吗?
在现代社会,外向的人似乎更混得开,他们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的人,永远都是活力四射。相比之下,内向的人就低调得多了,尽管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想法,但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默默无闻。
社会对外向的人更友好,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社会,很多家长就想让孩子变成外向的人,强迫孩子去社交,去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家长的苦心值得体谅,但强制让孩子改变,会让孩子更加痛苦。
有人习惯用左手,有人习惯用右手,强制内向的人改变,就好比强迫人用不习惯的手去做事一样。也许会有暂时性地成效,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即使谈笑风生,也可能是在强颜欢笑。
很多人会把内向等同于羞怯,这是对内向的误解。羞怯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情绪,并不是内向人的专利。
羞怯和内向是有根本区别的。羞怯的孩子有焦虑情绪,他们想跟人交流,但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他们害怕跟人打交道,是因为预期会失败。而内向的孩子,是不愿意去社交,因为他们不喜欢,而不是觉得自己不被接受。
如果你的内向孩子有羞怯的情绪,你需要帮孩子克服的是羞怯,让孩子增强自信,消除恐惧,而不是让孩子变得外向。
让内向孩子更自在,需要家长的努力
亲子教育图书作者麦克·安德森和兰斯·伍布斯曾经说过,对世界而言,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
对这个纷纷复杂的世界来说,你无足轻重,但对孩子来说,你就是全世界,特别是对内向的孩子来说。他面对的世界对他们并没有那么友好,他们要面对世人的不理解,甚至无端的奚落,而父母就是他的世界。让内向孩子的孩子生活地更自在,需要家长做出努力。
- 跟孩子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关于孩子的抚养有个奇怪的现象:孩子只有和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依赖,才能长出翅膀变得独立。依赖和独立,看起来对立的两种倾向,却会让孩子具备成熟关系的能力,也就是相互依赖。
兰妮博士认为,跟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家长要做四点:让孩子知道你在身边;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港湾;教孩子如何联系和退出联系;给孩子一个“便携”但稳固的基础。
教孩子联系和退出联系:联系,是跟孩子沟通时保持目光接触、谈话等互动。退出联系,则是允许孩子保持独立的空间,比如转移视线,保持沉默,离开等。
给孩子“便携”但稳固的基础:通过跟孩子玩耍、聊天等陪伴的经历,帮孩子创造出他的“内在守护者”,培养孩子的自信,也就是通常说的安全感。这都是孩子外出适应世界的内在基础。
跟孩子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让孩子有信任依赖的人,能融化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时产生的抗拒感,让孩子既信任他人,又有自我安全感。
- 理解你的内向孩子,帮他表达内心的感受
感受是人和外部世界交往的向导。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表达情感和感受,这就需要家长帮孩子关注并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孩子能更好地跟世界联系。
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里,兰妮博士介绍“反应性倾听”作为帮内向孩子学习表达和注重自身感受的工具。反应性倾听,是倾听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像镜子一样反射,即复述他的感受,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感受。
首先,表示出包容和尊重,告诉孩子什么感受都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密切关注孩子说的内容,不要打断孩子,让他尽情表达。
然后,用中立的反应表示对孩子感受的认可。设身处地思考孩子的话和感受,指出感受的名称。
最后,承认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只有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清楚了自己的感受,才可能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重复“反应性倾听”,孩子就能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能应对很多复杂的状况。比如,过年过节经常出现的起哄式表演,让孩子唱个歌跳个舞。内向的孩子,具备了足够的安全感和表达能力之后,就不会像做了错事一样逃离,有羞怯的情绪。不管是拒绝还是接受,孩子都可以勇敢表达,让过节不再是渡劫。
作为家长,与其强迫孩子去改变,用不擅长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倒不如引导孩子更好地利用自身质,用擅长的气质处理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对内向者的偏见,但别忘了,你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你有能力让孩子更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