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苏霍姆林撕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一章节讲的是关于评分的问题。
我们常说“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考、考、教师的法宝",学生每天努力,只是为了考一个满意的分数,这个分数会有多重角色,在班级的名次,在全校的名次甚至在全县的名次。
通过分数的变化可以看出知识掌握的情况,这个功能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习程度较差,暂时还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个分数似乎就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加剧了两极分化和心理负担。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给学生评分之前要打好基础,“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所以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并不是一张考试卷,打个分就完事了。
而我们现在只是给学生打一个分数,大大的简化了评分应该有的功能,而且我们的分数都特别单一,除了数学考公式的运用,多数学科只是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大多数是考记忆力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最要避免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的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这是无意义的,这就好比把人当成了复读机。
所以现在历史政治的很多考试题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是考不了高分的,而联系实际就需要有眼界和见识,不能只是在课本里面打转转。需要了解时事政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会演绎归纳概括推理,要能够看出问题的关键点......政治试卷里的辨析题,是教大家要有辩论的经验,如果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正方和反方激烈辩论的经历,做起相关的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作为评分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也可以作为一个评分的对象,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辨析题不熟练的问题。同样,英语的口语比赛、课本剧的表演,语文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体音美的运动会艺术节书画比赛等等,都可以作为评分的对象......从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来给学生评分,就能评价到学生的不同方面,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另外,给学生评分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的时间,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展示,有回答的作业,有补充回答的作业,有书面的作业,有课外阅读作业以及实践的作业。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避免学生的疲劳,同时也能让学生因此有浓厚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生如果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他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起来。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这样他就能够更加努力的学习,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皮革马利翁效应。
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得60分的学生好过不及格的同学,而80分的学生又好过60的。我们可以发现,不及格的同学通常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及格。有些同学并不是没有努力学习,只是因为遗传,环境影响,情绪不佳等的原因,导致很多知识没有学会就被评分。而且现在的教育有点儿整体化一,老师们不可能为了等那么一小半的学生而放弃全班的进度,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所以这个问题的执行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新课程改革中也涉及到了教育评价改革,但实际还是以分数定胜负。因为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分,似乎效率更高一点。现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不许给学生打分数,而是评ABCD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的依据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只不过是让学生看起来心里更舒服一点,但我觉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评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