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提到: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20%;
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1/50,即2%。
这两句话需要深深地琢磨,我经常说:我们的感觉竟是如此地不靠谱。
这就是所谓的错觉。
一天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的绝对长度都是24小时。
一天结束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于时间长度的感受。
有人会说:真高兴的一天,我遇到了心爱的女孩;今天相当痛苦,遇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客户;老师让我罚站一天,简直度日如年啊!
美女与火炉是爱因斯坦做过的一个实验: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个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
这就是相对论。
古人说的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我曾经以为大学离我还很远,转眼之间,大学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以前常常听上了年纪的人说:时间好混,转眼你就会结婚生子,转眼孩子都结婚生子了。(转眼的意思是眨眼的时间)
我不信,我从来不信。
结果今年转眼一看,22岁了。
于是乎,我混过了22个春秋,我看过了22个冬夏。
但是我仍然感觉未来离我还很远,未来的一年还很长,不过没有小时候那么长了。
于是我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对时间的感觉。
我知道,我认为时间过得很慢的感觉就是错的。
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不信你可以问问年长的人。
当然年轻的你肯定还是会坚持说,时间过得就是很慢,未来就是离我这么远啊,既然未来离我们这么远,那么那些重要的事情也就没有这么着急了。
今天减啥肥呀,先吃饱了,明天开始。
今天看啥书呀,明天看还不是一样,先来玩几局游戏或者打几圈牌。
于是,于是,明天真的永远不会来。
即使是来了,也是明天。
请看下面一个表格
最上面一行,罗列的是不同的年化复合收益率,最左边一列,罗列的是投资年限。如果你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做到 30%,那么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你的本金加收益应该等于 1.30…… 到了第十年结束的时候,本金加上收益应该总计为 13.79,也就是说,翻了接近 14 倍。
在同样的投资收益率下,开始的时间越早,你的回报率越高。
于是20岁开始投资和40岁开始投资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
在同等投资年限下,回报率越高那么你的收益就越高,而且是高很多,很多。
10%和35%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同样翻6倍,10%需要19年,15%需要13年,35%需要6年。
上面的表格是谈的金钱,其实相应的复利效应同样也适用于另一个维度:
思考。
当我们的思考是粗糙的时候,也就是在思考表层的东西,我们的收益率相当于连5%都不到。而那些有深度、逻辑缜密的人可能已经有了20%,甚至达到30%的收益率。
更重要的是,思考的能力是可以随着时间叠加起来的。
也就是说,你的思考质量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质量将更高。
这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于是,你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比如:普通人下买一套房需要奋斗16年(当然这个数字可能不准),但是你的能力可以提高,而且自己还可以控制速度,于是你可以实现10年实现这个目标,甚至5年,甚至。。。
有的人一生才完成了一个买房的目标,有的人完成了这个目标之后又去做下一个了。(当然买房并不一定是人生目标,每个人目标不同,这里仅仅是一枚不恰当的例子)
于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多活“几辈子”。(多实现人生几个大目标)
我们可以立即开始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让未来的东西早一点来,让父母早一点享福,让自己获得更高的回报,于是不同的人的时间密度相差有可能是天壤之别(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还有第二个表是运用定投策略。
这个表就相当震撼了,定投策略的力量非常强大。
每年定投1,回报的倍数比不定投多得多。
注意:看这两个表这些数字都是倍数,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不要说,早知道20年前就投资多少多少钱,现在就可以........前提是你并不可以早知道,就算你早知道也不一定能贯彻实施这个策略,巴菲特就一个,他贯彻了几十年。
于是乎,每天学习60分钟,可以每年增加,变成每天学习120分钟,变成每天学习180分钟。。。
看这两个表格,同样收益率为10%的情况下,前者翻6倍需要19年,后者仅需4年。
哇,这足够令人惊叹!
在时间的绝对长度下谁有多少个15年浪费呀!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话题:爱你一万年到底有多长?
关键是:爱地深不深。
PS:此表格并不作于投资参考,因为做对的事情远远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投资注意力在重要的、正确的东西上,上诉表格才会起作用。
选择了错误的东西,开始地越早,效率越高,策略越好,失败地越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