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帐该怎么算呢
离开陕北40年了,对陕北依然有释不去的情怀。
看书爱看乡土文学方面的书,尤其爱看知青题材的书。看到年龄相仿的人,会问:您是老三届吗?若对方回答是,接着会问:您插过队吗?爱屋及乌,不但对陕北,凡有与陕西、西部有关联的,都感到亲切。
与人谈话,听到对方讲话带有西北口音,会问:您是陕西人吗?插队时的人和事总在心头缠绕,我便把凡能想起的事记录下来,把能回想得起姓名的老乡列表。我最关心陕北的变化。家人熟知我的症结,见到电视中有关延安的、或是有关知青的报道,马上会喊我观看。
前些日子,买到一箱苹果,见纸箱上写着:洛川苹果,驰名天下,下面一行小字:陕西洛川特产,顿觉吃到了家乡的土产,味道非别的苹果所能媲美。
陕北老乡家的稀面常令我回味,就连那豆面中的豆腥味,也成了我的怀念对象。那经花椒料包煮制的面汤,红艳艳的辣椒油香,使稀面具有独特的陕北农家风味。多年来,我屡次尝试做出一碗怀念中的稀面,按照印象中的味道,往面汤中放入花椒粉和辣椒油,然而味道只是类似,远没有在老乡家吃的稀面香。
那天上搜狐网注册网名,注册一个是重名,再注册一个还是。想起了陕北老乡对我的称呼,因为我在三个女知青中,个头和胖瘦都是中等,老乡们就称我为二女子,心想就注册这个名吧,一试就成功了,既简单又好记,不禁又感慨起来:连老乡起的名字都能派上用场,真是土有土的好处,这是老乡们绝对想不到的。
平时出门带个包,里面装上手机、旱伞、水瓶等等,把包撑得满满的,不禁想起了老乡用的褡裢,前边能装,后边能装,还不硌肩膀,感叹:怎么北京就没有这种好东西卖呢?
梦见被坏人追赶,逃到一个地方,被追赶人发现了。又逃到另一个地方,还是被追赶人找到。忽然想到:何不逃到陕北去?插队的地方遥远,又在山圪崂里,神仙也找不到,果真就脱险了。那个我曾呆过3年的小山村,是我梦中最安全的港湾。
插队只有3年时间,在大都市生活了30年,然而心目中永远建立不起都市情结。陕北情怀把心挤得满满的,3年大于30年,这帐该怎么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