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猫苒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诉说了秋天的情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言语了秋天的飒爽;
“无边落木潇潇下”描述了秋天的荒凉;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绘写了秋天的壮阔。
诗人们想到秋,总是寄寓了许多悲情,而我,则更多的是喜悦之情。
我喜于秋的凉,秋的静,秋的淡然,枯黄落叶,纷纷随风而舞,随性而行,而踏于幽静别致之径,则更能感受到秋赐予的怡情之性。
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浅赏无边枫叶,萧萧而下,此情此景,甚是妙哉。
曾有唐朝诗人杜牧,作诗名《山行》,诗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见,枫叶之所表,秋之韵味,显露无疑。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骚人墨客便对枫叶十分青睐,吟咏描绘之诗文屡见不鲜。
枫树叶,因秋令时节颜色变红,常被诗人们用以形容秋色。
因其颜色鲜红,独树一帜,叶形秀丽,自古对于枫叶颜色的传说也是尤为乐道,《山海经》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弃其械,化为枫树。”
大致意思是说,黄帝杀了蚩尤后,兵器上染了血,变成了枫树,枫叶则当然变红。而宋代诗人杨万里,则在《红叶》诗中写道:“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客”在诗人杨万里眼里,枫叶竟是偷喝了“天酒”而被染红的。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一叶知秋,一念一生,超然的脱俗,岁月的印记,让秋的随性淡然,更添几分沉淀。
曾记得,孩提时代,最爱秋的金黄,秋的香味,树树硕果,沉甸而饱满。
秋,收获的季节,极目而去,双眼饱尝秋的味道,即使没有真实品尝,却已体味到个中滋味,酸而甜,脆而香,软而滑,仿若千百种果实,于我舌尖周旋,而后滑如胃中。
丰收的喜悦,无一不镌刻在人们眉间梢头,真可谓应了那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描绘。
于我记忆之中,秋代表着农忙,收割,采摘,碾压,曝晒,热烈而多情的阳光之下,农户头戴毡帽,挽起裤腿衣袖,往返于麦田及果园之间,坚韧的臂膀,挑起全家共同的辛劳成果,换取过年前的一份内心安定。
我崇拜秋的魔力,更敬佩世世代代流连于田间劳作的人们,之于秋色,之于秋果,之于秋思,他们行走在田埂小道之上的足印,满溢泥土且焗黑的枯干手指,被辛劳和岁月磨刻的深皱黄脸,以及堆填在破旧竹筐内和墙角边的累累期盼,更加令人动容,真挚迷人。
只因,这是对生活的恪守,只因,这是赐予人生的沉积。
“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枯黄,飞舞旋转,划出季节更替,漫漫轨迹。
如今于我,依然爱着秋的凄美与凛然,而铭刻在内心深处的秋意,则是家乡那浓浓的秋思。家乡的秋,是凄冷而缠绵的,往往刚时近十月,却已经冷若噤蝉,即使穿着厚厚的衣衫,依然窥感寒冷。
家之住址,畔邻长江,因可有机会漫步堤岸。
虽不是山中,亦可体会唐代诗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惬意写照。
立于江畔,江风拂面而过,清冷中却也掺杂丝丝寂暖,头顶湛蓝,间隙有大雁成群,飞往更加温暖的所在地,用“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形容此景,真可谓恰到好处。
斑驳点点,水光粼粼,夕阳的金色余辉与江水相互辉映,一只小船摇晃着船撸,越江而过,交叠进眼底,投射入灵魂,心境竟也染上了一层金色。
忽而想起,曾有那么一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由一动,感叹之意油然而生,谁说如画风景只存在于世外之境,此时此地,眼前一切,实乃饕餮盛宴。
现因在外,更加少于感受家乡的秋情,只是每当锁了门,关了窗,熄了灯后,静趟于床时,眼前会浮现此情此景,眼角的湿润及呼吸的不畅,延伸着我对于家乡秋景的缅怀。
或许,正是秋的千万风情,传情达意之力之强,才让人对她欲罢不能。
摄影者,以图像方式记载秋之美,写作者,以文字形式传递秋之意,吟唱者,以歌词载体升华秋之韵。
可曾想象,“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的壮阔?可曾想象“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的朦胧?可曾想象“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的寂寥?如此如此,千般万般,走出去,便可窥探秋的“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的美意。
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对于秋,也有着别样感情,其在《秋语》里曾这样写道,“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颗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秋来秋去,重重叠叠,满满十六个秋字,细腻而深情,悲恸而婉转,这位情感大师,以秋的意境,完美传达出其对于情感的表达。
秋,没有极于春花的烂漫,没有捆绑浮躁的喧闹,只有一片秋色,安静而纯净,只有一系生命,成熟而深沉,只有一片红枫,热切而真挚。
秋之于我,深沉旖旎,我之于秋,意真情切,漫漫秋意,静待各人各自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