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评教了,每次评教分都不高,虽然通过读书、在新网师学习、写作在慢慢发生改变,但自然让我很不自信,很焦虑。
一、何为评教?
评教,是一个班孩子对这个老师的评价,因为是匿名,所以很多孩子就评教写出了对老师的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让我们认识这个老师的另一面,无关成绩,只见人格。
二、评教是否客观?
评教有时候不那么客观,其中也有很多有的班级评教前,班主任都会提一下,就算这个老师达不到孩子心中的水平,但最终评教分都不低;也有的班级,有孩子会因为这个老师很严厉,所以会报复性打低分,那么这个班的评教分总体都不高。
比如我教的两个班,入班成绩并不是很好,为了让他们成绩提高,所以我们都挺严厉的,成绩上来了,评教分下去了。我们两个班最终评教分是最低的,我们最高分不抵其他班的最低分,所以在整个高一,我们从师生关系做到了敌对关系,数学老师是最和善的,也最得学生喜欢,评教那天晚上还是我和她的自习。
评教完后,我们分别进入班级,那个班很热闹,都吵着给数学老师分很高,我这个班学生都不敢看我的眼睛。但是分数张贴后,数学老师却比我的分还要低,数学老师难过了很久,很长时间不再和学生打成一片,我很能理解,毕竟落差太大。假如他们对数学老师像对我一样抵触,不给数学老师留有那么高的期望,自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失落。
而我也知道,学生抵触我,导致这个低分的因素大多在我,虽然内心很难受,难受得在课上流了眼泪,因为我想改变我和学生的关系,想找到一个突破方法,但是在学生方面翻过篇了,在我这方面,立刻加入了新网师,寻求解决方法。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算孺子可教也。
但是除去这些因素,很多孩子的评教分数还算客观。
三、何为学生心中合格的老师?
这两天听培训,其中一个讲座说到了一个案例,有一年高考,全省物理状元出自一个学校的一个班,于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出名了,很多记者来拜访他,很多学校请他去做讲座。在此期间,全市为每个毕业生发了一份评教单,让他们为自己的老师打分,而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的评教分差点垫底。
这就让市里专家不得深思:那孩子们心里,到底什么样才算合格的老师呢?
于是这个市又发出一份问卷,只有一个问题:那在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合格的老师?
问卷回收后,统计结果里有以下关键词: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泛、懂我等,但就是没有我们看重的成绩。这些都是体现着教师的人格和伦理精神,也正因为这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这些是体制下,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所忽视的。
四、那我为何之前不是?
其实,这也是我所忽视的,因为他们入学成绩不好,所以自认为眼前最重要的是提高成绩,让他们有高分数,并且以此让他们上一所好大学。
孰不知,自认为的,并不是他们认为的。自认为分数对他们重要,拿着为他们好的幌子,压榨他们的时间,达不到分数,还要吵他们。
我们想让他们以此体会到我的爱,但是这些并不是他们所要的,他们自然也体会不到我的爱,并且觉得我不懂他们,不尊重他们。最终我的爱他们体会不到,他们要的师爱,我没有给予。
本来应该相亲相爱的师生,却站到了对立面,成为了仇人,怎么可能会在评教单上留下好成绩,而评教分低,又加剧了老师的不解,失望,在日常教学中,自然没有好脸色好脾气,自然又加重孩子的厌恶,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恶性循环。
在新网师里,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孩子们心里不相信你,抵触你,是不可能跟着你学的。
五、如何改变?
所以,老师们,当然包括我,想解开死循环,只有从自己做起。放下唯成绩论,直面这个问题,直面自己得做法,这并不丢人,反而会让你收获生心。
用学生心中合格老师的标准,一样一样地去对照自己,找到自己缺乏的方面,打开心来,放下身段,不是为了功利目的——让他们体会你的好,然后去努力学习你这一科,而是真正地尊重、公平、真诚、爱护学生们。
不仅要做,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这样的改变下,学生也会慢慢地信任你,追随你,就算没有功利目的,成绩也会上来的,评教分也会高起来。
就算上不来,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读大学,但在他往后的日子里,也会成为和你一样的人——真诚、公平、负责任、幽默风趣等,也会温暖地对待你,对待周围人,对待往后遇见的每一个人,怎么不算一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