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民营经济在深化变革与扩大开放中勇立潮头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福州召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这是福建连续第五年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聚焦民营经济,传递出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深切关怀与战略定力。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周祖翼提出“四个奋勇争先”,其中“助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成为核心议题之一。这一要求不仅是对福建民营经济过去成就的总结,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路径指引。
当前,福建民营经济正站在从“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历史节点。面对全球经济格局重构、国内产业升级压力与区域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福建如何以改革破解体制障碍,以开放拓宽发展空间,成为新时代的必答题。
深化改革,从“政策松绑”到“制度赋能”
福建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也是国企改革“松绑放权”的先行者。从“三来一补”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七七七八九”贡献格局(民营经济占全省70%的GDP、税收、科技创新成果,80%的城镇就业,94%的企业数量),福建民营经济的崛起离不开持续的制度创新。
座谈会上,周祖翼书记强调要破解“市场难、投资难、创新难、办事难”四大难题,以企业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优化涉企政务服务。福建近年来的改革成效显著:企业办事“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超83%,政务服务数字化覆盖率居全国前列;2024年更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公平竞争条例》,民间投资增速达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莆田边检部门推行行政许可“掌上办”,企业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
政府则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数字化服务商等举措,为企业转型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凤竹纺织通过智能化改造,从30人小厂发展为年产值20亿元的上市公司,其创始人陈澄清直言:“政府的制度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 目前,福建已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35个、5G工厂6家,数字经济对GDP贡献率超53%。
扩大开放,从“融入双循环”到“布局全球化”
福建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民营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当前,福建正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推动民营经济从“借船出海”向“造船远航”升级。
福建通过清理地方保护政策、对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省际产业协作。例如,泉州鞋服产业集群与浙江纺织业形成互补,福州数字经济与长三角科创资源联动,构建了跨区域产业链。
福建支持民营企业用好RCEP规则,建设海外仓与营销服务平台。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沙(福建)产业合作区等重点项目,成为闽商全球化布局的跳板。2024年,福建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2%,锂电、纺织等产业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福建率先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台企参与大陆产业链。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嶝对台贸易平台的建设,为台商提供了“首登陆点”。同时,闽港澳产业协同机制助力福建企业借力香港金融资源、澳门葡语市场网络。
实践启示,改革与开放的“福建样本”
福建民营经济的活力,源于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从自贸试验区扩区升级到跨境金融制度创新等举措,推动福建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福州自贸片区探索加工贸易管理改革,实现企业资质国际互认,吸引外资企业落地。
并且,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了福建对全球要素的吸引力。2024年,福建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福建建立民营经济强省战略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挂帅调研,形成“1+N”政策体系。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如莆田市通过“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将企业办事成本降低30%。
福建民营经济的成长史,是一部改革与开放交织的奋斗史。从“爱拼会赢”到“敢为人先”,闽商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面对百年变局,福建唯有继续以改革破除藩篱、以开放链接全球,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