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摆问题,有人视作量体裁衣,绝非一个样式、一个尺码便可套于所有人身上。若仅换个名字、换个身子便想“穿上”,则如削足适履,徒留难堪与虚假。查摆若沦为“百搭模板”,其价值便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更别提找到真正病灶了。
查摆问题,首在端正心态。其目的本非苛责惩处,而是为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避重蹈覆辙。若一听到“查问题”就如临大敌,藏着掖着,甚至文过饰非,那无异于掩耳盗铃。其次贵在深入省思。各人工作方式、作风各异,岗位亦如星斗各具其光,故查摆问题亦当如指纹般独一无二。若为敷衍塞责、逃避审视,便依样画葫芦套用模板,则如同雾里看花,非但难以触及病灶,更令纠错与解决无从下手。
若年年总结“作风不实”之通病,若不深究其具体表现——是调研浮于表面走马观花?还是落实推诿拖延效率低下?抑或是服务态度生硬,让群众寒了心?则整改只能如隔靴搔痒,不能精准发力。唯有“解剖麻雀”的功夫,静气凝神、刨根问底的耐心,而非浮光掠影、大而化之的应付。
找到症结后,积极改正方是正道。若存“人皆如此”“年年岁岁花相似”之侥幸心态,以为问题恒在便可不改,则无异于讳疾忌医。查摆与改正的过程,正是肌体吐故纳新、迈向强健的成长之阶。某些顽疾虽“年年岁岁花相似”,其根脉却可能深植于不同土壤,每一次复发,都可能有新的诱因、新的病灶点。唯有正视每一次“不同”,不把“老毛病”当作挡箭牌,改正方显其价值。
单位建立的容错机制,其本意亦非庇护怠惰,而是为“知错能改”提供珍贵空间。正如古训所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直面中蜕变,在解决中升华,此乃推动万物行进的康庄大道。查摆问题之道,绝非以僵死模子套取千人一面之答案。每一次问题皆是一面专属于你的明镜,需以最诚实的目光去端详镜中真实的轮廓。唯如此,改正之药方能对症,成长之阶方算踏实,而容错之宽厚也才能化作真正催人向上的春风。
在这条路上,每一次深切的自我省察,都是向着光明境界再迈一步。当问题被真正“量身定制”地发现,又实实在在地得到解决,我们便能在一次次磨砺中脱胎换骨,推动事业的车轮真正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