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京爱运会首先金,被中国姑娘杨倩收入囊中,她的比赛项目是10米气步枪。
气步枪项目,看似简单,也不像其他运动那样有着激烈的对抗,可能是奥运赛场上最安静的比赛项目了。但这安静的背后,是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就像最顶尖的用剑高手对决,外人看不见他们出招的动作,但高下之间已有定论,——高手都是“心”的较量。
有人说,射击项目最是考验运动员的心态,心理素质不好的早给淘汰掉了。其实,其他项目哪个不是如此?其他事情有何尝不是这样?
能够走到最后的,成为赢家的,心态一定是超乎寻常的。
但超乎寻常的心态,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练就?
答案是有天赋异禀的,但要想取得经天纬地的成就,必须要经历后天的不断打磨方可。
那打磨什么?有没有我们可供学习和参考的借鉴呢?
答案是有的。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收官之作《心》,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稻盛和夫,因为他光辉的企业经营之路,让世人钦佩不已。他在27岁创办京瓷集团,52岁创办日本第二电信KDDI,后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在70多岁,受日本政府的恳请再次出山,他力挽狂澜,将亏损处于破产边缘的日航在一年后扭亏为盈。他因此被世人推崇为“经营之圣”。
《心》这本书,是稻盛和夫的收官之作,也是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稻盛和夫向我们展示了成功之法,就是只要凭着利他之心、感谢之心、谦虚之心、知足之心、强韧之心,坚持贯彻正道,时刻培养美好心根,积极实践,没有人不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以“心”为本,成就斐然
以心为本,是稻盛和夫《心》这本书的主旨,也是稻盛和夫认为的想要成功和人生幸福,必须要贯彻的正道。
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在创办日本第二电信KDDI之前,京瓷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他也在不断思考,为什么要再次创业,还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后来稻盛和夫想到,就是要让日本人民享受更低价的电信服务,才要去做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赢利,于是他下定决心,投入到新的创业当中。
最后把日本整个电信行业的成本和服务费降到最低,让日本人民享受到了超低的费用和超值的服务。最后在稻盛和夫“利他之心”的经营之下,KDDI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谦虚之心
“谦虚是护身符”是稻盛和夫从年轻时代就抱定的想法,也是时刻挂在嘴边的,教导别人更是勉励自己。因为他认为,谦虚之心能让人免于灾祸。
事情在进站顺利的时候,人们都容易滋生傲慢,稻盛和夫也不例外。在京瓷的经营有了起色之后,稻盛和夫也觉得自己的年薪太低了,觉得有点亏,但后来他意识到是自己的傲慢之心在滋长。
他认识到,虽然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京瓷的经营利润也非常可观,但那些才干和能力是自己的私有之物,而是被赋予的。即使不被自己所有,同样也会赋予别人来承担这样的责任,从而造福社会。抱定这样的想法后,稻盛和夫不再认为应该只是将自己的才干用于自身,而是要用于社会,服务大众。
贯彻正道
在创办京瓷后不久,稻盛和夫就提出了“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经营宗旨。这看似幼稚简单的宗旨背后,是深刻的做人做事的基准。
什么是正确的为人之道,就是“要正直、不骗人、要关爱他人”等,这个判断标准是不以公司的标准为准,也不一定某个人的标准为准,而是应该以“作为人”的标准为判断依据。
这是稻盛和夫一直遵循的做人做事的原则。经营企业更是做到无愧于天。所以他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大,这跟作为领导者的稻盛和夫的“贯彻正道”的做人原则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强韧之心
稻盛和夫在27岁创办京瓷的时候,当时还只是街道边上的一家小厂。为了生存下去,稻盛和夫充分发挥自己的钻研精神,将产品打磨到当时世界一流的状态。
他们打败德国的顶尖企业,拿到了IBM公司的订单,可是厂里的设备和产品根本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他们加班加点地研发,当产品拿给IBM公司的时候却全部被打上“不合格”的标签,因为颜色不对。
稻盛和夫没有气馁,而是回去一遍遍改进,期间他吃住在场,连梦里都是在思考该怎么做。七个月后,他们终于如愿交付。后来稻盛和夫曾说,非常感谢像IBM这样的国际大企业的挑剔要求和打磨,让他们不断钻研,才有了他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巨大信心。
稻盛和夫在丢掉订单的时候没有抱怨,而是凭借超强韧的心态,更严格要求自身,发挥匠人精神,才有了后来京瓷的一步步的成功。
心根之要
每个人都是带着纯洁美好的心灵降生到这世上的吗?稻盛和夫认为并非如此。他认为很多人在降生到这世上的时候,心灵已经浑浊不清。所以需要在后世不断打磨灵魂,而且不能懈怠。
而一个领导者的心,对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尤其重要。稻盛和夫在选择继任者的时候,不是最看重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者能言善道,而是最看重有着厚重性格和人品的人。稻盛和夫非常不喜欢野心家式的人物,他所推崇的人,往往是有点愚钝,但是谦虚又勤奋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不容易将企业的成功归结为一己之力,不容易傲慢,他们有着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能够带领企业走得更远。
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很多在做着“利己”甚至“损人利己”的事情;还有的人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有时候也很成功,也很风光,这时候很多人也效仿和追随,因为都是“逐利”而去。
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做长久,甚至一阵风后负债累累。失去了正确的“心”的人,走得快,但一定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