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长辈说:“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比喻寅吃卯粮,超前透支)。初听俗语,一头雾水,纳闷搭渡怎么会跟吃饭扯上关系。而细究其缘由,每个民间俗语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或妙趣横生,或悲惨凄切。
塘埔官渡作为潮汕唯一的官渡,是古代揭阳县通往潮州府的交通要津,驿站文书需经过塘埔渡传送。官渡有两个渡口,分布在河南北两岸,遥相呼应。
官渡以北,部分区域归潮州府海阳县管辖。官渡以南,全部区域归揭阳县管辖。在老百姓心中,只有过了塘埔渡,才算真正进入揭阳地界。而揭阳县是远近有名的“米县”,稻飘香粮满仓。常年只能以番薯汤、稀粥为食的周边百姓,到了揭阳边界(塘埔),便能饱餐一顿白米饭,令人期盼不已。
先生是塘埔人,昔日见家长时,父亲第一句话便问:“塘埔有王、黄两姓氏,你是姓什么?”父辈曾到过此地,民俗风情亦略知一二。
古代传说有一对鸾凤,因贪恋美景而在此地栖息,鸾落在北岸,凤落在南岸。鸾凤来仪,乃祥瑞之兆。乡民奔走相告,建亭留念。塘埔渡口两岸,南岸有亭唤“凤坡渡”。北岸有亭唤“鸾坡渡”,并建有“鸾波庵”供奉妈祖。祈求海不扬波,保佑渔民航行平安。
人文底蕴当前,乡民纷纷择此福地而居。北岸多聚居王姓乡民,俗称“塘埔王”。南岸多聚居黄姓乡民,俗称“塘埔黄”。鉴于此现象,时人有对联:“凤坡鸾坡无双渡口,黄姓王姓有两塘埔。”
民族英雄林则徐,奉旨欲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途径塘埔渡,因天昏地暗、浊浪排空,渡船颠簸不已,无法赶路。沉珂在身的林则徐上岸后,在渡亭里稍作歇息,并嘱咐乡民们勤勉耕作。
相传,林则徐曾在广州微服察访时,偶得一卜,道士言其“寿至鸾凤相交”。鸾凤乃祥瑞之兆,林则徐权当戏言。得知此为鸾凤坡,林则徐心头一沉,觉卜卦应验。急忙赶路,为国效力。后因病重,于普宁洪阳文昌阁谢世。噩耗传来,令塘埔乡民悲恸不已,纷纷赶来渡口悼念。
另一俗语:“塘埔官渡-该哉”,则与一渡夫的悲惨故事有关,闻者泪目。
塘埔渡作为官渡后,清政府与渡夫立约为据:“凡官差衙役过渡,免收渡钱,不分昼夜,随到随载,渡夫若敢违犯,按情治罪,决不宽恕。”
官差衙役拥有过渡特权,而有些旅人夜间因急事赶路,便冒充官差,向对岸渡夫喊道:“官差过渡,有紧急公文派送,火速前来接送!”渡夫过江后发现上当,气愤不已。久而久之,渡夫便起怠慢之心。等到真正的官差携紧急公文过渡时,渡夫便不来接送。
因船夫怠慢,误了公事,其罪不轻。县令便下令欲蒸死渡夫,而乡民将上述缘由道出,纷纷为之求情。县令心生一计,让渡夫的生死听天由命:县令下令将渡夫与一物(螃蟹)分别放在两个蒸桶里,让渡夫妻子来揭开蒸桶盖子。如果揭到渡夫,则无罪。揭到另一物(螃蟹),则将渡夫蒸死。
两桶当前,其中一桶“沙沙声”不断,渡夫妻子以为是渡夫在求救。不知另一桶为何物,便揭开声响如雷的一桶,结果看到密密麻麻的螃蟹,当场痛哭晕厥。渡夫因此送命。县令草菅人命,其心可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烟波浩瀚的渡河上,渡夫驾一叶扁舟,是唯一的摆渡人。清风明月作伴、飞鸟游鱼为邻,百态众生熙攘着,滔滔江水呜咽着,几多闲适落寞。
撑渡船寒来暑往载客送货,南来北往便利乡民生活,辛劳半生,功不可没。而在人生的渡河上,渡尽众生却难以渡己。他逃过了汹涌江水的吞噬,无情岁月的厮杀,却逃不过封建制度的扼杀。
时过境迁,往事如风。渡口两岸横跨起一座榕东大桥,乡民过江已无需再搭船过渡。渡口失去了往昔的繁荣热闹,成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冷清景象。世人皆健忘,只有旧石碑长情。仍在镌刻着历史,守着一段沧海桑田的往事。
江边旧址上修复了渡亭,成了乡民闲暇游玩之所。牌匾上烫金书写着“塘埔官渡”四字,闪耀夺目。古渡口依旧在等候,像一个痴情的女子,只不见渡夫渡船身影。只有江水悠悠,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