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33岁那年医院的一纸乳腺癌Ⅱ期诊断书,希瑟•麦克马拉米会和大部分普通工薪阶层一样,和心爱的家人过着自在快活、知足常乐的生活。然而癌症的出现让她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诊断四周后,切除双乳;化疗一年半后被告知已到了乳腺癌晚期,最多还能活两年;十四个月后,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是自怨自艾、坐以待毙,还是抓住一切活着的机会,来一场不一样的“告别之旅”?希瑟选择了后者。她一边接受痛苦万分的化疗,一边过着“全新的正常生活”——不因癌症而失控的生活。她提前退休,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四岁的女儿,给女儿写下爱的卡片,和亲朋好友聚会狂欢……甚至在生命最后的49天,她还写成了这本《给布里安娜的卡片》一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了解一名癌症患者的心路历程。
《给布里安娜的卡片》是写给家人朋友的爱的回忆录。
希瑟写下这本书的主要依托,就是她写给家人朋友的各种卡片,其中最多的就是给女儿布里安娜的。这些卡片有的是关于布里安娜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如第一天上学时、拿到驾照时、十八岁时、告别单身时……等等,还有的是关于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应对,如大病初愈时、分手时、经历糟糕的一天时。每一张卡片的背后,都凝聚着希瑟满满的爱与回忆。她为布里安娜写下卡片、收集纪念品、录音频视频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抚慰的过程,将那些欢乐有爱画面从回忆里提取,留给布里安娜的同样是爱的回忆。
“我不希望她纠结我过世的‘前因后果’。生死的问题,没有人说得清。我只希望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能始终明白我爱她爱到骨子里,而且我会一直这么爱她,无论我身在何处”。
的确,要跟一个四岁的孩子解释清楚死亡是怎么回事,显然是不可能的。希瑟是明智的,她用生前爱的陪伴、生后爱的卡片告诉布里安娜,妈妈的爱一直与她同在。相信布里安娜长大后,会明白这一切的。
《写给布里安娜的卡片》也是写给“红色恶魔”的战斗宣言书。
“永不妥协”大概是希瑟面对癌症始终如一的态度。虽然“癌症”的字眼可能因为频频出现在世人的视野而显得不像以前那样狰狞可怕,然而癌症亲历者的描述瞬间就能打破这种错觉。希瑟告诉我们化疗药物是这样起效的,“它是把好细胞和坏细胞一起杀死,只不过抱着癌细胞被消灭之后好的细胞能坚持更久的希望”,那些用于化疗的药物都是名副其实的“毒药”,贴着“生物危害”或“病理性废弃物”的标签,不能随意丢弃,却能注入患者体内。头发掉光、产生幻觉、恶心想吐、身体剧痛、小便五颜六色……这些都是拜化疗所赐。
然而,在凶残的病魔面前,希瑟并没有轻易服输,而是以实际行动向癌症“宣战”。她举行退休派对,在酒吧里骑着凶猛的机械公牛狂欢;她在肩膀上纹上一团飘逸的粉色花朵;她参加喜爱乐队的告别演唱会;她和朋友偷带酒水进入电影院看恐怖电影;她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和朋友尽情享受美酒美食美景......甚至,她还策划好了自己的葬礼,确保它成为“对生命的庆祝”,人人都能玩得开心,而不是充满悲伤!
“我身体里的癌症就是这样横冲直撞,为所欲为。我无法阻止它。无法改变她。也无法控制它。但有一点,它同样无法阻止我开怀大笑,阻止我爱和被爱,阻止我庆祝生命。”
希瑟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藐视癌症的酷妈!
《写给布里安娜的卡片》更是写给世人的生活启示录。
在诊断出癌症之前,希瑟的生活和大部分人一样,步履匆匆,紧张忙碌,从不曾留意身边的风景。直到患病才发现自己每天上下班经过的大厦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时光匆匆。如果你不曾驻足,那你很可能错过生活。……那样触手可得的美,不应该周周转转那么久之后才得以感受。”
我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才会错过美丽的风景。要知道,在工作间的四方天地之外,人生还有更多值得热爱的事物。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马上去做。说不定明天你就会命丧虎口。生活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做某事的最佳时机。无需等待。去做就好。”
就像耐克的广告语一样,希瑟告诉我们“Just Do It”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想哭就哭吧,想笑就笑吧,想爱就爱吧!活在当下,忘记过去,忘记未来。希瑟在书中多次强调“活着。大声笑。爱。”,因为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不应该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