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用的手机是华为nova 4e,去年八月底买的。
最近手机坏了,于是新购了一台nova 2。
价格是我考虑的一个因素。听说nova 2刚上市的时候得两千多,我买到手时是七百不到,虽然翻新机的可能性很大。另外,用手机久了,会发现自己其实对手机的性能要求不高。常用的APP不过那么几个,不需要多好的芯片来支持流畅的运行。对手机的需求是屏幕小,外观好看,拍照清晰,从这几点看,nova 2已经可以满足了。
我的专业是大数据技术,听起来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专业。但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我的态度是有点反智的。
2.
高中毕业的时候,买的第一款手机是老人机,直板磨砂皮九宫格按键的那种。暑假还一并买了kindle,觉得这样基本可以满足我要的功能:听歌、看书、打电话、收发短信,想着就算没有智能机、依靠这两台设备也可以生活。但我很快发现上大学处处都要用到微信,去学校报到都要关注微人大的公众号,所以老人机买来没用多久就换成了小米6。
在学校的时候,不太喜欢带手机,有时候出门上课会把它调成飞行模式,要么干脆就不带。有时期末季会用老人机,那时候没有课了,微信群里的消息也不会那么多,就算不看也没关系。
大三上的时候,用过一段时间的黑莓Q10。选择黑莓的最主要原因是被外观吸引,拿到手机之后确实,Q10的手感是真的好,很喜欢它拿在手里的感觉。但毕竟是怀旧年代的手机了,很多现在智能机的功能Q10都不能使用,比如不能用支付宝、微信、美团,QQ只能用lite版本。
智能手机使用受限的时期,生活习惯也当然受到了影响。比如我需要定期去ATM机取钱,用纸币付款;出行时不能骑共享单车,只能是走路或者坐公交车;和朋友出去吃饭,往往需要对方帮忙先付款,回宿舍之后再上微信转给对方;网上购物的频率少了,更多的是自己去实体店购买。
3.
我对智能机的反感,不止一次地被妈妈批评过,说是古板、特立独行,其实我只是不喜欢时间被切成一片片的感觉。
上课的时候就只上课,看书的时候就只看书,走路的时候就只走路,聊天的时候就只聊天,这是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一整块时间拿来完成一件事。
当智能机在身边的时候,这种状态总是被打破。一方面,在学校里,会担心自己错过通过微信公布的重要信息,比如来自班级、学院的公告,或者学生组织又布置了什么新工作;另一方面,当眼前的事进行得不够顺利,例如老师上的课不是很吸引人、写作业画画陷入瓶颈做不下去了,很容易就拿起手机来打发时间,回避当下的问题。
平时在学校里,我有时甚至会害怕看到微信图标上冒出未读消息的红点。比如好不容易有了个周末在图书馆看会儿小说,就怕一不留神微信上蹦出个信息框,告诉我作业哪里哪里出了问题需要订正、或者小组讨论约定时间。微信上的消息,往往在提醒我有什么事需要做。好消息很少来自微信。
聊天也是。通过社交软件和别人聊天时,往往是在手头另外做着其他事情的时候。一边干别的事、一边和人聊天。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就像沟通的时间被切成了一片片的了一样。但是我又不好跟对方说,约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说晚上八点,在微信上好好聊聊,这样就显得太别扭了。
如果要认真地和另一个人交流的话,面谈、打电话或者写一封完整的电子邮件,效果可能会更好吧。至少在一个时间段里,“交流”这件事取得了最高优先级。
4.
“信息胃”,应该可以这样表述。
刷微博、资讯、朋友圈,或者是逛淘宝,我想都属于填满信息胃的表现。想要让眼睛看到流动的图文,想要了解更多的消息。只要信息以一种列表的方式呈现,就会想下拉这个列表,虽然知道它没有终点。
上高中的时候,大家讨论的还是网瘾少年。现在应该网瘾中老年也不在少数了吧。毕竟我自己的家人里,一回家就开始看资讯、睡前也在看资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拔下手机充电线看资讯的人也不是没有。
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很多信息就算根本不知道,对你的生活其实也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国际新闻、时尚潮流、星座八卦,古巴第18任总统的儿子在哪里上学,街道办又招了哪个博士后过来任职,建德要新建一个户外主体乐园,这些事情知道不知道,能有多大关系呢?
与之相对应的,不好好想想明天给孩子做什么好吃的、早上出门买什么菜,不仔细思考职业中遇到的问题、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明明和家人在一起,却不珍惜彼此的时间;明明是该脚踏实地的年纪,脑海里却大多是遥远边缘的事情。对真正要紧的事物视而不见,对无关的信息却拼命地捕捉……我个人认为智能手机的存在,对这种现象是一种助长。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是因为现实世界太无聊,所以花这么多时间在手机上;还是因为手机分散了原本因该专注于现实生活的注意力,所以难以发现生活本身的乐趣?”
我想起在北京的时候遇到的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在地铁上,我问他在他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的低头族。他耸耸肩说一样的,在那边也是。后来又说,但是他不喜欢玩手机。他喜欢看人,地铁里的人。就算只是观察他们的服饰、表情、姿势,戴什么款式的耳机,鞋子上有没有污渍,都能透露出足够的信息量,让人浮想联翩。
5.
寒假的时候,重新看了一遍《犬夜叉》。故事的结尾,是戈薇选择穿越回战国时代当一个巫女,在那里度过余生。
我是后来才想到的,像她那样回到古代的话,就没有手机了。不仅如此,电脑、电视、便捷的交通,一并也都消失了。回到过去——这应该是反智能的极致了吧。极寒极热的时候没有空调,疾病侵袭时没有先进的医学,这和996、环境污染等现代科学的代价相比,哪一个更重呢?
有点偏题了。
从本质上来说,我排斥智能机,实际上只是想要一种更加单纯的生活状态而已。
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不需要时不时地检查消息。不用关注新闻和余额,也不用与时俱进。在自己的世界里,站在中间的人只有那么几个,不会被相距甚远的人分散注意力;需要关心的事情只有那么几件,可以专心致志地、按着既定的节奏一件一件去完成,这样的状态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