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母亲”,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甚至一读就很容易回忆起好多往事的名词。我们在慢慢的长大,也在慢慢的品人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母亲的理解也不同。如果说我的理解,那一定是模糊的。
读大一的我,第一次和妈妈说节日快乐,还是借助爸爸的微信。好像读到这里,你会想到我曾是一个留守儿童,或者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但这两个都不是答案,父母离我不是很远,从小我也认真学习,老师中的乖学生、长辈中疼爱的女孩、同学中的好朋友,似乎我在这个巨大的世界中,我有很多“家”。
这时,你会很好奇,这么多年我与父母的接触形式。小时候,我可能只知道我身边有哥哥姐姐,也有很多长辈的疼爱,我很幸福。稍微大一些,我会发现,我与很多朋友区别是,我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甚至,这两个名词我是很陌生的,我可能只知道它的读音。
后来,上了高中和大学,我也就知道了她们的含义,“伟大”大概是很多人对它的形容词,我也明白了她们的幸苦和不容易,可是还是少不了那份陌生感。有些时候,我会不理解,在感冒生病的时候,我会没有安全感,甚至做了很多噩梦,她们从不知道;在我赢得了一些小小成就,比如画了一副画在学校展览,成绩考的好,做了画室的助教,辅导小朋友当个小小老师,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向我父母分享,而是分享给我身边的长辈;在我进行人生的很多第一次时,比如:第一次学会说话、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上幼儿圆、第一次开家长会、第一次学画画、第一次一个人坐车去参加升高中的美术考试、第一次得到好多老师的夸奖,第一次……然而,她们缺席了。不管是开心或者是不开心,其实我都很想像别的小孩一样,跟他们聊聊,哪怕她们不骄傲我的懂事。
但,这或许是我该去修养的,我从学不会和她们沟通。母亲节那天,我看到了很多朋友晒了朋友圈,会羡慕吧。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我也为 最亲近的人做点事情,虽然我只发了句“母亲节快乐”,可是也代表我的理解,也慢慢学会长大,试着理解很多人的不容易。
母亲节后,我想到这么一句话,“亲近的人永远把话藏在心底,却用行动告诉全世界自己很在意”这是我最近读的一本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刘同说的一句话,是啊,或许是我们太在意,少了那份理解。在伤心时冲动,但我们更应该在冲动时学会思考。
与其回忆过去,其实我更想分享自己的价值观。没有陪伴,甚至有太多陌生感,但我想说,这个世界有太多事情,没有很多是有答案的,总会让我们困惑。而正因为这些困惑,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更多活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因为我们想了解更多,而不是制造问题,应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自己的感悟。
@辰曦
公众号:沐林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