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终身幼儿园》的“19.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和“20.论点交锋:个性化学习还是标准化课程”。
文中提到两个关键。第一个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掌控权。第二个是创造性学习环境形成的关键:在自主性和结构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
前一个关键点提醒我们,选择和掌控能力的发掘能帮助孩子们找到兴趣,催生出他们的想象力。
第二个关键告诉我们,要激发创造力,还需要结构上的帮辅。文中引用凯伦·布伦南的研究发现:如果结构太多,年轻人就无法从事他们想从事的事情;而如果结构太少,很多人就无法想出点子,或无法贯彻实现自己的想法。杰伊·西尔弗也提出宜“创建‘紧密式开始’的学习环境,同时保持开放的状态,即在项目开始时提供更多的结构和支持,但不限制学习者在此后追求自己的兴趣、想法和目标”。
这里想起今天伙伴们讨论的一个问题:在标准化课程中,你是如何关照个性化学习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改变一下讨论的对象。我想讨论的是在标准化课程中,老师如何发展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能力?标准化课程就相当于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帮助年轻的老师迅速的成长。老师用不了几年就会熟悉标准化课程。之后,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提出个性化的教学研究目标。如果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可能也会自然种下个性化的种子。
“在创意项目开始时,没什么比空白页、空白画布或空白屏幕更可怕的了”。可能老师更需要先懂得如何在自主性和结构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今天受到书本的启发,回想自己作为老师,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中得到不少结构上的福利,心中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