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和分离,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有些人,第一次的分离创伤持续一生;有些人,用一生去找寻连接。但,无论经历多少创伤,最终等待我们的,必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意识到需要分离,但却做不到分离。就像,妈妈会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出门打酱油,却在家里惴惴不安。但是,这样反反复复多次,依旧会持续焦虑,也依旧会持续让孩子独立出门。
很多人问,“既然分离这么难受,那干脆不要分离了,何苦折磨自己?”
这个让人很快就想到听到的一个关于断奶的故事,一般小孩一岁多一点都断奶了。而有一个家里,女儿都两岁多了,还没断奶,妈妈一直觉得不急不急。有一天,她突然对她妈妈说“妈妈,我要断奶”。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会发现,分离其实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成长使然。可能,有时候,分离不只是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父母也会舍不得这种二元关系,这种孩子全方面地依赖自己的感觉。其实,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自己幼时的分离问题没有解决,成了一个情结。
一些留守儿童,幼时父母不在身边,与父母感情连接不上。这导致了孩子的失落,对父母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落寞。地理(身体)上的疏远,使他们的连接更近,羁绊更深。一方面,你会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好带着内疚和歉意,物质上倾尽全力给于满足。另一方面,一些孩子会特别黏父母,时时刻刻地要父母在身旁,对分离过分排斥;另一方面,身体上拒绝父母的靠近,发脾气闯祸,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特别,现在经常被提及的“诈尸式教育”,父亲缺席的家庭,往往后期父亲会很渴望与孩子建立连接,一些孩子也比较期盼得到父亲的关注,就比其他家庭“我家白菜给猪拱了”更偏激的行为。一方面,“宝贝啊,你该找个男朋友了。不结婚怎么行呢?”;另一方面,“这个男的不好,不管怎么样,赶紧离开他。你还小,不懂。如果不分手,我就死给你看。”而家里的孩子,可能后面分分合合也就真的分手了。因为,她也没法舍弃与父亲的连接。
成长中,父母与孩子的连接是要连上的,更好的连接,是为了更好的分离。虽然,分离会是内疚与痛苦的,但是,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