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挤爆的景点里根本没有你?戳破5亿人出游的残酷真相:有钱人不去挤?

今年五一,网上都说有5亿人挤出去旅游了。可你仔细瞧瞧,朋友圈里刷屏的淄博烧烤摊前排着的长队、西湖边密密麻麻的人海、迪士尼梦幻烟花下的欢乐人群,怎么就没见着你那月薪五千的同事、整日开滴滴的表哥,还有在厂里辛苦拧螺丝的老同学呢?这5亿人到底都是谁啊?难道咱们身边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这么多有钱人?这实在是让人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就拿我邻居王姐家的事儿来说吧,真的是太扎心了。王姐和她老公两个人,辛辛苦苦一个月,全家收入也就刚过万。结果呢,儿子班主任在家长群里晒出同学们假期去新加坡研学的照片,这下可不得了,孩子看了闹着也要去。王姐两口子仔细一算账,这要是全家去三亚玩个五日游,花的钱够买半年的排骨了;要是去迪士尼,在里面住一晚的费用,都抵得上老家爹妈三个月的药钱了。那一刻,王姐心里满是无奈和心酸,那种滋味,没经历过的人真的很难懂。 咱可别被那些平均数据给骗了!实际上,月入过万的家庭出游概率是普通人的四倍。在那些挤爆景点的人群背后,藏着三个特别扎心的事实。 第一个事实,旅游自由如今都成了新的贫富分界线。有钱人出去旅游,住的是万元一晚的豪华酒店,享受着顶级的服务,仿佛用金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把自己和普通人隔开。而普通人呢,光是高速费都得心疼半天,每花一笔钱都得精打细算,考虑再三。就像我有个朋友,本打算开车去周边城市玩,结果一算来回的油费和过路费,再加上住宿和吃饭的开销,最后还是放弃了,无奈地叹了口气说:“还是在家待着吧,出去一趟太贵了。” 第二个事实,中产阶层正在被“鸡娃旅游”给榨干。现在的家长啊,要是不带孩子去打卡那些网红城市,感觉在家长群里都抬不起头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经历,就算经济上有些吃力,也得咬着牙带着孩子到处跑。有个朋友跟我说,为了让孩子暑假能去欧洲游学,他们家已经节衣缩食好几个月了,各种培训班费用、游学费用,把家里的积蓄都快掏空了,可又不敢不这么做,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个事实,穷人的假期啊,大多只能在手机里过。白天的时候,刷着别人旅游的直播,看着屏幕里的美景,心里满是羡慕;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得对着房贷计算器,算算这房贷还得还多少年。在富士康流水线打工的小李就跟我倒苦水:“五一在宿舍躺五天,能省800块呢,这800块够给闺女买两罐好奶粉了。景区里那些举着自拍杆开开心心旅游的人,要么是家里有好几套房,根本不差钱的,要么就是不管不顾,欠着花呗也要出去玩的。像我们这种人,只能先顾着生活的基本开销。” 不过啊,先别急着焦虑。我这儿有三招,就算不花钱,也能玩得挺高级。 第一招,把超市试吃区当米其林打卡。去的时候记得穿得稍微体面点,大大方方地品尝各种美食,虽然比不上米其林餐厅的精致,但也能尝到不少风味呢。我试过一次,在超市里把各种试吃的零食、水果、熟食都尝了个遍,还真有一种别样的乐趣。 第二招,带娃去售楼处假装买房。一进去,就会有热情的销售招待你,不仅能免费吃喝,还能参观漂亮的景观园林。就当是去欣赏风景了,孩子也能在里面玩得开心。我有个亲戚就经常这么干,每次回来都说像是去了一个免费的公园。 第三招,傍晚六点溜达进五星酒店。找个大堂沙发坐下,拍几张照片,营造出“假装在度假”的氛围。酒店大堂的装修一般都很豪华,拍出来的照片效果还不错。而且,在那里坐着,感受一下酒店里的氛围,也能让自己放松放松。 其实啊,我们都弄反了。那些咬牙出去旅游,然后在朋友圈拼命发照片的人,说不定比咱们这些躺平的人更焦虑呢。他们可能为了这趟旅行,攒了好久的钱,或者贷着款背负上了一些债务,只是为了攀比在朋友圈营造出一种“岁月静好,我在享受生活”的假象。 下次再看到景点人挤人的视频,大可以笑着划走,心里想着:“让他们堵着吧,我在家吹空调吃西瓜,省下的钱够买半个扫地机器人呢!”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调侃,更是一种面对生活压力的豁达态度。毕竟,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幸福也并非只有在旅游景点才能找到。 悄悄说个秘密:某平台统计显示,五一发旅游九宫格的人里,23%的定位是假的。你看,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与其盲目跟风去追求那种看似美好的旅游体验,不如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节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