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搬家,需要给大量的居家用品打包、拆包和摆放,这个量在知乎上的回答大概是5000件左右,这么大的工作量让我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高效地完成。
在整理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清理”这个词很妙,清理=清+理,先清后理,先把不需要不适用的清走,再对剩下的物品进行分类收纳。
说实话,我对收纳非常不擅长,经常是东西随手放,随手塞,杂七杂八东西又不舍得扔,时间一长就堆积很多。终于做了好久心理斗争,费大气力收拾一番后,结果是只顾着收,需要用时却完全不记得东西放哪了,为了找到某样东西不得不翻箱倒柜,其难度恐怕可以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了。
有次特意针对收纳这个话题和好友讨论,她也深有同感。当我们讨论收纳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时,她说了一句我很认同的话,“收纳是为了更方便地找到”。如果收的东西都找不到,那收的意义何在?的确,收纳的意义在于方便找到,同时还要保持整洁。随手丢虽然符合人性,但混乱的状态却没有美感可言,可能还影响心情。而收纳就是需要在整洁和方便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方便取拿又不能太麻烦,否则即使花大气力收拾好也很难维持,不出几天又得回归原样。
鉴于之前几次搬家教训,这次下定决心要做好新家收纳,一方面为家里整洁,另一方面为节省时间。
在我看来,收纳是对物-我关系的管理。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或强或弱地与我们产生关系,社会学中对人际关系有分强关系和弱关系,我觉得物我关系同样也有强弱之分。
既然收纳是对物我关系的管理,那如何对这个关系进行管理呢?
首先,清。对物-我关系先进行判定,判定某件物品是否还有实际使用价值,是否还需要继续保存。我对这类物品最没抗拒力,总觉得某物未来可能还会有用,哪怕现在没用,留个纪念也好。比如我家儿子的大堆小鞋子,想留着纪念,可是又很占地方,于是选了一双最常穿的,然后给其它几双摆好拍照,对它们表示感谢,送去捐衣箱。
其次,理。当清了一些物品后,再对剩下物品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频繁使用的、偶尔使用的和很少使用的。只分三类,是为了方便记忆,如果分类过多,在思考物品属于哪一类时也会增加收纳难度,反而会索性胡乱放一起告终。当然,物品分类是在每个空间内进行的。根据分类,把东西对应放到相应的收纳区内。收纳区也可根据是否方便分为三类,方便取拿,不太方便取拿和很不方便取拿。方便取拿区域指腰间上下,不太方便取拿的指需要下蹲或踮脚,很不方便取拿的指需要借助椅子或梯子的。剩下要做的就是把分类好的物品与相对应的区域进行匹配放置。以卧室来说,把常用的换洗衣物放在腰间高度的柜子隔层上,把换季衣服放在下层柜子里,把换季棉被放在最上隔层里。
好啦,理论思考完毕,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