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143]“晁错削藩” ——大乱将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略)

[白话文]

当初,孝文帝的时候,吴国太子到长安朝见,侍奉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景帝喝酒、下棋。吴太子和皇太子因为棋路起了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操起棋盘掷打吴太子,把他打死了。把他的灵柩送回吴国下葬。吴王愤怒说:“天下都是刘家,死在长安就葬长安,何必回来下葬!”又把灵柩运回,葬在长安。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中央政府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缘故,拘押、审问吴国使者。吴王恐惧,开始有反谋。

[点评]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形,不过就是两个小霸王,吴国太子一向被当做老大惯了,他不知道自己爹那个王比不过这个长安的皇,到了皇宫里还这样横,结果皇太子一看,你算什么东西,竟敢对我不恭,一下子打死了。
两个官二代,一个比一个骄横。三岁看老,汉景帝刘启后来在处理晁错和周亚夫的问题上,非常残狠,这是从小就被溺爱而形成的性格。
至于吴王刘濞,最初究竟有没有谋反之意,天知道。但一再违规,无法无天,这是赖不掉的。追本溯源,“七国之乱”的是刘启小时候就埋下的导火索。

后来,派使者来秋请(封国国君,每年两次定期觐见皇帝,春天叫“朝”,秋天叫“请”),文帝又问。使者说:“吴王确实没有病,因为中央政府数次拘押审问他的使者,吴王恐惧,所以称病不敢来。古话说:‘察见渊中鱼不祥’,知道臣下隐私,让他更加恐惧忧思,就变生不详之事了。希望皇上忘记他之前的过错,让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于是文帝赦免了吴国使者,让他回国,并赐给吴王倚几和拐杖,体谅他年纪已老,免于朝见。

吴王得以免罪,造反的阴谋也疏解了。但是吴国有铜矿铸钱之利,又有海水煮盐,十分富裕,百姓都不用缴纳任何赋税。汉朝制度,不愿当兵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或者把钱交给政府,由政府雇人。吴王欲得民心,无论自愿当兵,还是要雇别人,都由他出钱。每年定期慰问国内有才学的人,对城乡普通百姓,也经常有赏赐。其他郡国来抓捕逃犯的,吴王都公然拒绝。像这样做了四十多年。

[点评]
吴王刘濞在吴国一呼百应,其他国家老百姓争相迁到吴国,这也给刘濞带来了今后抗衡汉朝中央政府的资本。

晁错数次上书言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土地。文帝宽厚,不忍处罚,以此吴王日益骄横。

等到景帝继位,晁错上书说:

“当初高帝初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又还年幼,所以大封同姓子弟。齐国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城,吴国五十余城,这三国国君,不是庶子,就是堂侄,却分去来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因为衔恨王太子之死,诈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心,赐给他几杖,恩德至厚,他应当改过自新,却反而更加骄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逃亡之人,密谋作乱。如今,削减他的土地,他固然要反,不削减他的土地,他仍然要反。现在削他,他反得急,祸小;不削他,他反得迟,祸大。”

皇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讨论,都没人敢反对晁错的意见,只有窦婴力争反对。于是晁错与窦婴有了矛盾。

等到楚王刘戊来朝,晁错又进言:“刘戊往年在为薄太后守丧期间,在丧庐与女人淫乱,请诛之。”皇上下诏赦免刘戊死罪,削去东海郡。

到了前年,赵王有罪,又削去赵国常山郡。

胶西王刘卯因为在出卖爵位上有欺诈行为,削去他六个县。

[点评]
晁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巩固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千秋功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汉景帝、晁错君臣开始着手削藩,根据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夜长梦多,拖得越久,问题越大。但问题是,朝廷做好准备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衣赐履按:七国之乱,是西汉王朝刘姓亲王最大规模的谋反叛乱,虽然仅三个月就被平息,但说明了几个问题,一个是经过五十余...
    衣赐履阅读 493评论 0 2
  • 我半生能记住的乡愁 童年的春天,可以放学与小伙伴们去折大把迎春花,满脸灿烂阳光。去爷爷的菜地,看茄子一行,豇豆一行...
    木一土阅读 370评论 6 0
  • 我们到达学校时,吕老师正在毕业典礼会上,杨老师的语气还是那样上挑,又介绍了不少国外留学生活的小技巧,她总有说不完的...
    Lnrsyao阅读 122评论 0 0
  • 信笔由缰少年狂,展抱负,构梦想。绿树晨光,校园碧空湛。莘莘学郎诵课堂,好时光,正激昂。 自古人言行路难,遇道阻,闯...
    邓义福阅读 292评论 1 3
  • 十一月初了,我不知道这是深秋还是初冬了。下雨了。 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就是在阴天中醒来的,氤氲的湿气,...
    温柔七野兽阅读 364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