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书之人而言,闲暇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
“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锺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面写钱锺书对读书的热爱。
我们到了假期,可能四处游玩,或在家葛优瘫刷抖音追剧。但大师把假期都拿来读书,这也就不难想象,他为什么能只保持一个书柜的书籍,而其它所读之书,都变成了卡片,更是装进自己大脑里了。
再看查理·芒格,他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即使坐在经济舱的中间座位上,他只要拿着书,就安之若素。“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查理·芒格曾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阅读的。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两个爱读书的人,走到一起后就没分开了。
而苏轼,不止读书,还背书,80万字的汉书,抄写三遍,边抄写边背诵,三遍抄下来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这是为何他能成为一代词人。
毛主席对读书,说得更直接:“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的大床,半边睡觉用,半边是书籍。
一本《共产党宣言》,他读了不下100遍。翻阅《资治通鉴》17遍之多。《红楼梦》读过至少10种不同的版本。毛主席不止光读书,还有勾画、圈点,边读边批注。
如此爱书的毛主席,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23岁时,写出《心之力》这样的救世奇文的原因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许力量弱小,没有鸿鹄大志,担当不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但读书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是我们能做到的。
读书让我们和家庭都改变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也会因为我们而改变。
读书,利国利民;读书不在早迟,在于真正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