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因为受够了碎片阅读的弊端,经过一轮反省思考后,拿过手边的手机,打开微信,停用了朋友圈功能。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段时间对于阅读习惯的思考,心中早已经知道存在哪些病根。此前只是太犹豫,分不清孰重孰轻。现在现实已经打在脸上,没有理由再犹豫纠结了。
为什么要停用朋友圈?
不可否认,微信是一款很成功的产品,它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聊天、看朋友的生活动态,这两件事成为了生活频繁出现的场景,尤其是后者。本是人畜无害的功能,但当放眼观察长期下来对生活的影响,就会发现它其实一直悄无声息的蚕食着我们的注意力。
想一想自己现在“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这个动作有多熟悉,是不是已经熟练到几乎成了肌肉记忆?你有多少次明明是有其他事情,拿起手机却习惯性的打开了朋友圈先看两眼,看完锁屏后才想起“哎呀我刚刚是想干什么来着?”。别看只是一小会儿的打断,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很难长时间的保持专注,或者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入思考了。因为浮躁的背景下,只会产出浮躁的人格。
所以,为了挽救自己,不做浮躁时代的牺牲品,停用朋友圈在我看来是个明智选择。
孰轻孰重?
早在几年前,我的一位学长就和我分享过停用朋友圈之后的感受,并建议我也试试。但那时年轻的我哪肯啊,心想那不就和身边的人和事脱离了吗?仿佛不去朋友圈里点个赞写个评论调侃一下,就会脱离社交、失去朋友似的。
真相到底如何?是否真如年轻的我想的那样呢?我们来看看停用朋友圈前后都有哪些利和弊:
如上图所示,使用朋友圈的好处有三点: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看朋友动态、还可以跟他们互动。这当然可以算作一种社交,只是其社交价值捉襟见肘而已。
“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本质上是一种宣泄的行为(好情绪或坏情绪),偶尔做一下无可厚非,这是人正常的需求。但它有两个问题,第一,绝大多数人后来都会发展成“为了发朋友圈而发朋友圈”,这是本末倒置的。原本是遇到了值得分享的事情而发朋友圈,后来却变成了为了发朋友圈而花费时间精力去想有什么可以发的。第二,发朋友圈后会产生渴望被关注的心理,于是每隔几分钟就会点击去看看有人点赞评论没。结合第一点,就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频繁的发朋友圈,频繁的查看是否有赞或评论,没有的话再发一条。
“看朋友的生活动态”这一点的重要性倒是很好想清楚,看看现在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内容:微商与鸡汤齐飞,装逼共段子一色。都是些可看可不看的内容,是可以舍弃的。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人,大可隔一段时间直接点开他的个人资料去看。
而“与朋友互动”这一点,很多人以为可以增进感情,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假象而已。有它不会让你跟别人变亲近(最多也就是刷了一下存在感而已),没它也不代表你就会跟别人疏远。
至于弊端,前面的分析过程也基本都提到了。比如注意力被持续打断,频繁的刷朋友圈必然导致你时常自己打断自己,从而让朋友圈变成你“茫然的寄托”,当你不知道要干嘛,或者卡在一个棘手的难题处时,就会习惯性的先去刷一下朋友圈,这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思维上,都是很有侵蚀性的。而当你读惯了朋友圈这种碎片化、不需要思考(一目十行)的信息后,再去看一篇行业资讯、一篇深度文章,往往都是没有耐心的,因为已经“养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综上,如果你已经养成了频繁刷朋友圈的习惯,其实是弊大于利的。在停用朋友圈一段时间后,最明显的感受在于,可以长时间保持专注了,而这带来的是倍增的做事效率和体验。此外,也明显感觉到阅读质量的提升,因为减少了垃圾信息的输入。大家都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明智的人都明白,爆炸的是垃圾,真正有用的知识信息并没有爆炸。
改变
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如果刷朋友圈并没有影响你的生活,那完全不必在意。但如果你遇到和我类似的烦恼,不妨尝试关闭朋友圈功能一段时间,感受一下区别。事实上我相信大部分人尝试关闭后,都不会再去打开它了(我就是这样的案例)。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人的注意力和时间才是最值钱的东西,花在刷朋友圈上,你觉得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