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文帝以仁政青史留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本史学巨著都给予其极高的评价。那么汉文帝真的是一个盛德之人吗?文景之治真的很大程度归功于其道德感召力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原文,无兴趣也可跳过,我会尽力讲清楚。

背景:汉文帝刘恒生长的时代是吕后(汉高祖刘邦原配)掌权的时代,刘邦死后,凡是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子、包括其子女相继遭吕后毒手。吕后打破了刘邦生前“非刘氏不得为王”的铁规矩,后期吕氏家族做大有“取刘代汉”之意。
刘恒其母薄姬和刘邦是一夜情的关系,老婆多到数不过来的刘邦穿上裤子就忘了薄姬这号人。不过偏偏这一夜情就怀了龙种,即为刘恒。
由于薄姬是被刘邦长期冷落的对象,刘恒被分封为代王,从小远离权利中心,却也因祸得福免遭吕后毒手。
吕后去世后,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汉朝的开国功臣集团,联合齐王刘襄(刘邦的长孙)诛灭吕氏,喋血京城(今西安),朝局混乱,亟需另立新帝。
上位:刘恒靠人设捡了一个皇位
刘恒的皇位可以说是捡来的,人家选他当皇帝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入围了。
当时主要入围的选手有2位。一是齐王刘襄,二是代王刘恒。
先说刘襄,他在灭吕过程中立下大功,血脉又正统,为何不是他,反而是刘恒?
这就要从当时的时局分析了。
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汉朝的开国功臣集团,一个是丞相管理一切政务,一个是太尉手握兵权,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需要选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这里顺带小科普一下秦汉的三公制度:皇帝之下即是三公,丞相协助皇帝管理政务,太尉管兵,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公者位极人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帮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元老资历深厚,势力盘根错节,他们首先是要确保自己的既得利益,理想的标准自然是一个势单力薄、便于掌控的傀儡皇帝。
这时候看看2位入围选手的人设。
齐王刘襄有三大致命缺点:
一是由于他的父亲是刘邦长子,齐国的土地、势力在分封国中最强大,加上反吕他也是主角之一,上台后不好掌控。
二是他舅父驷钧为人凶残,风评不好,大家被吕后掌权的时代搞怕了,担心这哥们儿上位又出现一个吕氏集团。
三是这哥们儿自己作死,得罪了当时极有威望的琅琊王刘泽(刘邦堂兄)。
再看看男主刘恒的人设:
一是孝顺:汉朝以孝治天下。相传他待母至孝,为母亲熬药并亲尝汤药。这里有没有宣传包装我不好说,但我相信大孝子的人设可以帮他活下去,毕竟吕后再狠,搞死一个没有威胁的大孝子对她没有任何好处。
二是安全:刘恒的母亲是薄姬,上面说了薄氏和刘邦也就是一夜情的关系,她没有强大的后台,没有掌权的野心,不用担心会有第二个吕后。
于是看起来人畜无害,一脸小白兔的刘恒深得大家好评和一致信任,顺利走马上任了。
是神还是魔:刘恒真的是一个仁德之人?
我为什么说刘恒的仁德更多是一个人设?
刘恒上位前,她的原配和四个儿子全部病死。为什么?
关键是这件事《史记》竟没有记载,我也是后面才想通为什么司马迁不写这件事,此处先暂且按下不表。(评论功能开了以后可以告诉有兴趣的同学)
原来是吕后活着的时候为了全面渗透刘家,定了一个规矩: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
这就意味着:刘恒的老婆和4个儿子全部都流有吕氏的血,由于吕后生前做事太绝,在清吕叛乱中,大家达成一致共识:凡是吕家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得死!这事倒是在史书中多有记载: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刘恒要当皇帝,可怜他势单力薄,这事由不得他选,自然是和拥戴他上位的功臣集团、皇族集团谈定的筹码之一。
都说虎毒不食子。可叹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皇位,杀了老婆在那个时代算不了什么,没想到竟连4个儿子都默许杀了。
更可叹陈平、周勃,真是与虎谋皮。搞死了刘恒的老婆和孩子,还敢天天和刘恒朝夕相处。果不其然,刘恒即位后一年,陈平病死,入围选手刘襄病死;2年,收了周勃的兵权;3年,周勃被贬到分封地去了……
小熙总结:汉文帝之所以能够活到吕后时代结束并成为上位,大势是时局使然,但也和离不开他长期默默耕耘的人设,关键时刻他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风投。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的皇位并不是捡来的。
要干大事人设十分重要,为什么若干年后汉家的刘备在关羽死后,不听诸葛亮死劝一定要和孙权决裂,难道刘备还不清楚两败俱伤后曹操最爽?他没办法啊,仁德是他的人设,桃园三结义世人皆知,这已是他政治上立足的基石了,不为关羽报仇,谁还信他,他政治上都站不住。
人设在今天即是我们的个人IP,要别人心甘情愿支持你,什么商业计划书、技能证书都是“术”而已,说到底是一个信任的事情,这才是“道”。
平台经济时代每个人的独特IP都是生产力,愿你我都能用好自身的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IP。
最后,不管怎么说,汉文帝的时代来了!那么刚上位的光杆司令汉文帝是怎样利用人设步步为营,夺权洗牌,以仁政治天下,进而开启文景之治的呢?如果朋友们觉得我的文章还可以,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