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期末考试,全县统一网上阅卷,我分到的是作文。改完试卷之后,我内心非常沉重。
首先是学生的字体。在我改过的584份试卷中,顶多只有三十份试卷字体可以称得上是工整、规范。我大概算了一下,能够写上工整规范字的学生只占5%,其余95%的字体都是惨不忍睹的 。
作为中国人,却不能写一手规范的中国字,实在是一种耻辱。学生写不好汉字,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必须开设写字课,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孩子如何写字,如何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而现在的小学,写字课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就是一周一两节,几乎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每天都能拿出三十分钟作为写字课或者是习字课,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孩子们去写字、练字,九年下来,孩子们一定可以写出一手规范的汉字。
家长的作用也很重要。孩子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严格检查,发现孩子哪个字写的不规范了,就让孩子擦掉重写,这样严格要求,孩子们慢慢才能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
最让我痛心的,除了字体,还有学生的作文情况。课标要求初中生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文从字顺的文章。但是现在的好多学生已经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比如这次作文题目是《一一的力量》,好多学生写的是爱的力量、亲情的力量,但是他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写的却不是父母给自己的爱,而是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的事情,从书上读到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或者说他们的世界中,只有电脑、手机和游戏。他们看不到父母的辛劳,看不到父母的付出,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一个没有感恩的心的孩子,他是没有能力去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件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妈妈一起去干农活儿。我们一起在地里拔草,一边拔草我一边絮絮的给妈妈讲我在学校经历的事情,或者是我读到的故事。有时候我抬起头,会看到妈妈瘦弱的身影,还有她额上大滴大滴的汗珠。中午回家做饭的时候,我用柴火烧锅,妈妈在火旁炒菜,我们俩的汗珠一块儿往下淌,却仍然非常开心。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呢?他们陪妈妈做过什么事情吗?或者说爸爸妈妈给了他们陪自己一起辛劳做事的机会了吗?孩子放假回到家,一般都是爸爸妈妈在厨房忙活,孩子坐在电视或者电脑前。等到一桌丰盛的菜肴上桌了,孩子才不情愿地关掉电视电脑,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他们看不到爸爸妈妈的辛劳,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为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用笔去表达自己对父母、对世界、对他人的感恩和爱呢?所以写作文的时候,有40%的孩子都选择了写电视中发生的事情,写自己从书中读到的事情一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什么令人感动的事情。
除了选材上存在问题之外,孩子在行文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详略不当一一他们无法确定自己写的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因此不知道哪些材料应该详写,哪些材料应该略写,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完全跑到了另外一件和中心毫无关系的事上去了。比如一个孩子写《团结的力量》,估计可能是想写他们的班集体如何团结,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胜利。可是这个孩子写班级刚写了两段,就开始写他们班新来的一个老师,那个老师长的如何帅,班里孩子如何喜欢他,最终那个老师教了半年之后离开了他们,孩子们是如何的伤心一一这样的事情和团结相距十万八千里,作文怎么能拿高分儿呢?
也就说,孩子们在写作的时候随意性很大,他们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甚至写着写着就忘了自己作文的题目和中心。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的指导。如果学生在写作文之前能够养成先列提纲的习惯,先把作文的中心定下来,然后把选择的材料概括写出来,想好哪件事要详写,哪件事要略写,然后再动笔作文,一气呵成,这样的文章才不会跑题。在写作教学上,老师缺少系列化的指导,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练习,所以才会导致学生的作文普遍很差。
最后就是学生的语言。在我改过的584份作文中,只有十几份语言可以称得上优美,其余的作文语言都是平淡苍白的,除了记叙还是记叙,连最基本的描写都不会,更别说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恰当地运用成语、引用古诗词来为自己的语言增添文采了。现在的孩子阅读少,积累少,所以他们的语言普遍苍白无力。想一想古代的教育,孩子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等古籍,待到写文章的时候,胸中背得滚瓜烂熟的这些典籍就在喉头涌动,自然“下笔如有神”了。可是如今的孩子,他们在本该积淀的黄金岁月里背诵了些什么呢?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折射出作文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整个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再不重视语文,再不重视阅读和写作,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或许,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枯竭而亡。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