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将看到的有
作者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国家图书馆的正门在哪?
用一个词概括一座国家图书馆应有的用户体验:知觉——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为什么需要这样呢?因为确信感是好的用户体验的一个特征。
开始的开始,先给大家看两张图吧,请告诉自己哪一个才是国家图书馆的正门。
如果你是第一次去国家图书馆,你会认为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第一个吗?因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大石碑都在哪摆着呢!还是第二个?不像正门的才是正确答案(这个设计真像国家图书馆的正门)?
正确答案是:两个都不是。
我去国图之前天真的以为国家图书馆有个总馆,有个正门,找到了正门我就知道国图在哪了。事实上,如果你了解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分布,你会发现国家图书馆并没有一栋建筑是真正意义的主体建筑。国图的旧建筑群中有一座主题建筑,就是图A中大门后面的大楼。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座气派的大厦已经成为了中国典籍博物馆,并不承担公共图书借阅功能了。真正这一功能主要是由新建(2008年投入使用)的总馆北区——也就是图B中的现代建筑——和老的(1987年投入使用)总馆南区承担。
对于一名普通的读者来说,国家图书馆实际上等于总馆北区和总馆南区的集合。那你说谁是正门呢?北区入口?南区大门(这个位置更加隐蔽)?你自己定。值得一提的是,总馆北区在繁忙的马路边上,非常显眼,总馆南区却在国图大院另一头的高大建筑的背后,需要经过羊肠小道才能到达。而实际上很多图书在南区才能找到。这让初来乍到的读者对于国家图书馆到底在哪更加迷茫。
其实“国图在哪”这个问题的背后存在的需求并不是用户想知道国图的地理位置,而是用户想要确认自己在借书这条路上处于正确的位置,并且如果处于错误的位置,那么会得到正确的指引。
用户需要知道自己知道。
这就是知觉。在地理上就是地理知觉。这种知觉对于大型公共场所至关重要,地铁的引导牌系统真是个好例子。我从来不用对一个地铁站的结构了如指掌,借助引导牌我也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点。
可惜图A和图B中没有这样的引导牌,更糟糕的是图A中的大石碑还产生了误导。当你到达国图,无论你是在图A还是图B的门口,都应该会有最明显的标示提醒你,你在哪,你干什么的话要到哪里去。
所以国图北区门口应该立一块牌子,内容我都写好了
把这块牌子放在图B的正中,旁边配上国图馆区平面图,配上存包须知,这样就对了。同样的,在图A的明显位置,应该有一块牌子,
同样配上馆区平面图,存包须知就不用了。
有这两个牌子,我就不用需要问典籍博物馆的售票员才知道借书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块石碑,而是需要向北200米了。
总结
知觉——在用户需要知道的时候,让用户知道,并且知道自己知道。从反面说,别让用户觉得自己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