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M开班课上听猫姐姐讲到“不争论”的时候还有点不以为意,觉得这个事儿跟自己关系不大,毕竟我没有时常与人争论啊。
直到昨天···
事情是这样的。我办了一件小蠢事儿,回到宿舍和室友讲起来,她就“璐璐啊你好笨啊”。她说这句话应该也是无心,不过当时却让我有点不爽,就立刻回她“这就能说明一个人笨了?”
当然了,对话也不激烈,大家打个哈哈这事儿就过去了。
不过,在这个对话结束几分钟后,我突然察觉到自己那会儿的状态不大对。这不就是典型的和人争论嘛,而且还是为了一个完全称不上观点的话题争论。
仔细想一下的话,我似乎是被“你好笨啊”这个话小小的刺激到了。而我确实在类似的事情上有点笨,时不时做一些无用功。正是因为她说的是真实的,我才觉得受到了打击。受到打击的我一下子没忍住,就本能地想反驳、想争论,想确定“我不笨”···
写出来觉得好笑,自己怎么是这么一个人啊,挺幼稚。
我又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像第一次听课认为的那样几乎不会和人争论。结果我···“惊喜”地发现,我其实特别习惯和人争论,只不过我一般不会说出口罢了,都是在心里默默说“哎呀他这个不对、他这个不好、这人怎么这样啊”。恩,我又找到一个自己很难和别人亲近的原因了,orz,我经常在说别人不好不对啊,即使没有说出口,但总挑别人毛病怎么还能和人亲近嘛。
回到BVM开班课上关于“争论”的部分,大意是说不要争论,永远承认自己是错的(对昨天的我来说就是承认自己很笨),这样才能持续成长,这样才能有钱。
我现在觉得,日常生活中的“争论”可能代表三个事情。
一是不确定自己对不对、好不好。
如果有人告诉我“吃一大口盐很开心”,我一定不会和他争论,因为我很确定“吃一大口盐不会让我开心”。只有在自己不确定的时候才会和人争论。
另外,如果我很确定我是很好的,我是很聪明的,那大概昨天我也不会觉得室友的话有攻击性。
二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
很多时候其实明明了解自己是错的,但是为了一点莫名的自尊心就是不愿意承认,就嘴硬争论,略浪费时间精力啊朋友。
三是没有更多样、更广的视角。
对昨天的我来说,如果看到“生活中笨拙不代表事事笨拙”、“通过这个事儿看到自己的笨拙以后才有意识改啊”等等,我就不会和室友争了。
进一步的,如果习惯了随时去想这个事儿还有没有别的解释、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那么这个人很大概率是不会和人争论的,相反,他会经常承认自己是错的,愿意去思考对方的想法,这样,就更可能发现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我会更加谨慎,争取不在日常生活中和人争论。
另外,我会经常提醒自己“你是错的呦,一定有更好的方式”,这也许意味着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