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如何超越自卑》学习笔记一

我们继续讲阿德勒的思想,重点来讲一下如何超越自卑。

阿德勒把人格分成了四种,除了第四种社会利益型的人,前三种都有自卑感造成的缺陷,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有人可能会问,成功人士有没有自卑感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比如我见过一些很有钱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些大学教授面前就有一些自卑感;反过来,一些大学教授,在企业家面前也有自卑感。实际上,只要一个人对他现在的地位感到不满意,就会有一些自卑感。

但另一方面,人有时又有优越感,即使混得不好,也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最典型的就是阿Q。自卑感和优越感在人身体中同时存在,这并不矛盾,人正是因为有自卑感,才特别渴望摆脱它;正是因为有优越感,才愿意追求更加优越。在阿德勒看来,超越自卑和追求优越就构成了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做不到超越自卑,有些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内心里的这两种感受;还有些人是意识到了,但是改进起来不得法,效果不好。阿德勒的思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卑,从而超越自卑。

如何认识自卑?

对于自己心中的自卑,大部分人通常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妨听听阿德勒的总结。他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讲人的自卑和优越感,可以说是振聋发聩,曾经给我很大的触动,这里分享给你。

阿德勒写道:

“(一些自卑的人)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自卑者限制自身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退却。

(自卑者想要)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进情境。他们隐藏起来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他)受到的教养告诉他:自己的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我在大学时读到了阿德勒的这一段文字,认认真真地反省了我自己。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相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经受各种各样的苦难。显然,每一个人的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两个人,一个可能成功了,另一个却会失败。

阿德勒认为,其中的差异就在于,“抗拒自卑、追求卓越”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做到了超越自卑,而有的人做不到。

那么在阿德勒看来,究竟应该如何超越自卑呢?

首先,我们当然需要先正确地理解人的自卑。阿德勒把人的自卑根据程度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卑,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卑感,这不是疾病。比如面对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们可能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它,这是一种自卑;再比如你见到心仪的对象,话都说不利落了,这也是一种自卑。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单位里的朋友讨论买什么汽车,大家都说本田好,可你就喜欢福特车,这时你就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了,这也是一种自卑。

阿德勒认为,所谓自卑,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被某件事打破了。你遇到一个难题,你原来以为自己数学学得还不错,现在心里犯嘀咕了;遇到心仪的对象,生怕给对方留下坏印象,心里忐忑了。这些都是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我们所说的自卑。

阿德勒认为,这样的自卑并不是坏事,它能够促使我们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最终超越现在的不完美。因此,这样的自卑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

而第二种自卑,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这就是一种心理缺陷了。这种缺陷只有极少数人是先天的,大部分人是因为不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比如追女生老是失败,有人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天生不招人喜欢;做数学题老是做错,就会怀疑自己是否有数学细胞。这样时间一长,前者见到女生就脸红,后者看到数学题就头大。这时的自卑已经不是推动他们进步的动力了,而是让他们陷入了自卑情结,见了就怕,就想要回避。

对于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呢?阿德勒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健康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然后逐渐强化优越感,消除自卑感。

如何补偿自卑感?

具体来讲,有两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事情做不好就多做几遍把它做好为止。比如所有孩子小时候做数学题都会做错,但有的孩子会去多做几道题,做会了,以后就不怕了,这就超越了自卑;而有的孩子则会回避这个问题,以后在数学上就有了自卑情结。后面这种情况在美国就很普遍。

第二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另一个方向来补偿。比如数学实在学不好,就把自己擅长的历史、语文等等学好。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对自卑感进行补偿,才能摆脱自卑。我回想一下我自己,其实这两种补偿方式都采用过。我刚上初中时,从绵阳不正规的学校转学到北京,数学和生物比别人落下一大截,就是靠第一种方式补偿的,也就是多学多练习。我过去体育成绩不好,短跑怎么也跑不快,后来就在长跑和其它体育项目上补偿,到大学时也能通过长跑为班级在运动会上得分,这是用第二种方式来补偿。

在补偿自卑感的时候,要注意两点偏差。

第一种是补偿走错了方向,跑偏了。我之前介绍过《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书中的盖茨比就是在补偿自己的自卑感上跑偏了。

盖茨比出生在社会底层,因此在白富美的女朋友面前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他努力奋斗的动力。但是在成功后,他并没有真正超越自卑,而是通过炫富来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用阿德勒的话讲,“这种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富裕起来的盖茨比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在外在使尽手段去追求,在内心却依然把对方看作高高在上的女神,依然自卑。

盖茨比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普遍,很多人是通过补偿掩盖问题或者转移关注,而不是正视问题、改进问题。比如很多人工作做得一般,得不到同事的认可,收入也不高,就沉溺于网络的世界,在那里寻找存在感,似乎自己变得重要了。但是,第二天起床,还是要面对真实的世界,这个问题不改变,自卑感就会继续不断积累。

第二种错误的补偿方式是过度补偿,又变得不健康了。比如有些人小时候家庭比较穷,长大了以后虽然富裕起来,却变得非常贪婪、非常抠门。我的一些台湾朋友和我聊起过陈水扁,他不仅贪腐,而贪腐的做法特别低级,你简直想象不出来,他会通过出访的机会,带着几箱钞票到国外的银行去存钱。我的那些朋友讲,那是因为他小时候穷惯了、穷怕了,这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过度补偿。他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钱,但是小时候留下的情结一直没有解开,永远都怕钱不够。

当然,比起上面走偏了的补偿和过度补偿,更糟糕的是对自己的自卑感放任自流,根本不去进行补偿。比如很多人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命不好,不聪明,不漂亮,认了。这种想法危害更大,因为这样就永远没有超越自卑的机会。

讲到这里,关于补偿自卑感,我还想补充两点我的看法。

1.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老骂孩子,要多夸孩子。虽然夸孩子也有害处,但是总的来讲利大于弊,骂孩子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孩子长大后要弥补就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更糟糕的是孩子甚至放弃了弥补。

2. 我想再次强调在第一季专栏里反复说过的观点,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习惯性的失败也会让人产生自卑情结。

追求卓越要注意哪两点?

补偿自卑是个人发展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追求卓越。在追求卓越这个问题上,阿德勒特别强调社会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这里面也有两个要点,对我非常有启发。

第一个,与社会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

比如说你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那就非常好。如果你的一技之长是能吃,在你们班吃得最多,虽然大家佩服你,但是没用。类似地,同样是用计算机,你会编程,哪怕水平不是顶级的,你也可以借此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家也尊重你,你也因此有自信心。而如果你打游戏,哪怕你打到世界前几名,如果出了那个圈子就得不到多少人认可,得不到社会的支持,这种“卓越”就无法长久。

第二个,阿德勒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社会兴趣。他认为,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是因为缺乏社会兴趣,就是没有进入社会的意愿。比如缺乏安全感、逃避现实、犯罪,虽然问题轻重程度不一,但共同点都是这个人没有意愿进入社会。

社会兴趣的核心在于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建立互利的人际关系。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社会兴趣最初的来源就是母亲,然后是家庭,接下来才是同学等周围的人。因此,父母的陪伴和关注对孩子超越自卑意义重大。

小结

人一辈子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事情,如何对待困难。对待这四个问题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就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态度。

阿德勒从人格的差别和普遍的自卑这两个问题入手,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世界,如何超越自卑和追求卓越。你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