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读课课堂实录(第二版)
原创: 徐杰 杰哥的精致语文 昨天
上课班级:富阳永兴中学初一(1)班
执教者:徐杰
整理者:吕舒宁 汪宇雯
(师生问候)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阶》。
(出示PPT: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句,谁来读一读?
生(读):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哪个词要重读?
生:“总”。
师:你可以从这个“总”字中读出父亲怎样的心理?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没有别人家的高,很羡慕别人。
师:有羡慕别人家的心理,还有什么心理?
生:父亲有一点点自卑。
师:好,父亲对自己家的“台阶低”感到深深的自卑。
(出示PPT:父亲为建高台阶的屋子,作了哪些准备?)
那么,父亲为了建高台阶的屋子,作了哪些准备呢?请同学们用一些短语来概括。大家开始读书,把短语写在课文空白处。比如,捡屋基卵。这是一个动宾短语。
(生读书、概括短语三分钟)
师: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你们说,我写。
生:塞角票。
师:还有呢?
生:砍柴。
师:还有?
生:踏黄泥。
师:还有?
生:种田。
师:还有没有啦?还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搬青石。
师:用“搬”字对不对?
生:抬。
师:当然,先要“撬”,然后再“抬”。所以应该是“抬青石”。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是动宾短语,体现出了父亲为搭高台阶所作的准备。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父亲为建高台阶,作了怎样的准备?请你在“准备”前加一个修饰词。
生:父亲作了漫长的准备。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10自然段,“父亲的准备十分漫长”。还有一个地方,写“父亲准备了大半年”。
师:好的,“漫长”。文中有两处地方直接表达了“漫长”的意思。大家标注一下。
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漫长”?作者没有直接说,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到。
生:第16自然段,“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师: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准备的“漫长”。
生:第11自然段,“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师:这里通过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了时间的漫长。还有吗?生:第15自然段,“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超过了台阶”,体现出了时间的漫长。
师:对。“破草鞋超过了台阶”,说明父亲去山里很多次,可见准备的时间漫长。还能继续说吗?
生:第23自然段,“父亲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用旧了三根”。
师:烟枪都用旧了三根,说明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除了“漫长”,我们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修饰“准备”?
生:辛苦。
师:“辛苦”这个词有点轻。
生:艰辛。
师:对,父亲作了“艰辛而漫长”的准备。从哪些准备工作中,你尤其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农民”所作的准备?注意他的身份。
生:第12自然段,“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第15自然段,“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师:好的。还有呢?
生:也是第15自然段,“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
师:这就是一个农民父亲积攒财富的方式,让人感动。现在,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高高的房子终于建起来啦。
(出示PPT: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的感觉又如何呢?)
父亲原本应该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高兴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他没有高兴。那他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尴尬,不自在。
师:你在哪些文句中读到了父亲的“尴尬”?
生:第21自然段,“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师:好的。还有吗?
生:第27自然段,“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坐到门槛上去了”。
师:在这里,有一个词语解释了“尴尬”的意思。
生:“不自在”。
师:对,“不自在”。父亲本来坐在高高的台阶上就可以和邻居打招呼,但是他觉得“不自在”。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以前地位是很低的,现在突然地位高起来,所以感到“不自在”。
师:别人觉得父亲地位高吗?
生:没有。
师:他感觉自己地位高吗?也没有。动动脑筋,想想怎么表达比较合适。
生:因为父亲原先家里的房子是三层台阶的,他已经坐惯了,磕烟枪也磕惯了,现在变高了,他就感觉不习惯了。
师:你认为是生活习惯变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
生: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父亲是有自卑感的,现在虽然跨上了一个高台阶,但是这种自卑感长年累月在父亲心里,一直存在着。
师:这个解释比较好。大家还有没有找到表现父亲“尴尬”的句子呢?
生:第27自然段,“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回答错了吗?
生:他肯定是有点紧张。坐在很高的台阶上,别人和他打招呼,紧张了就说错了。
师:是的,父亲一时心理调整不过来。地位一直很低的、历来低眉顺眼的父亲忽然坐得很高,居高临下地和别人说话,他感到很紧张。一紧张,就把话说错了。
(出示PPT: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段话里有没有“尴尬”。
生:以前在“我”和母亲的眼里,父亲十分高大,身体硬朗,但是现在他因为换了台阶,脚绊了一下,腰闪了,在妻子和儿子面前就感觉很丢脸,有种“尴尬”。
师:好。请注意,父亲“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这仅仅是台阶的问题吗?
生:还有心理。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习惯。
师:习惯问题。还有呢?
生:年龄问题。
师:我更倾向于是年龄问题。如果一个人年轻力壮,会因为被硌了一下就闪了腰吗?不会。而父亲年纪大了,他被硌了一下就闪了腰。但是,他又不愿意在妻子、儿子面前显示出自己老了。所以,他用了什么办法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生:“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师:对,这里父亲的“粗暴”是在掩饰他内心的“尴尬”。
(出示PPT: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有感情地朗读第30、31小节,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父亲此时的心理状态。)
(生自由朗读)
师:在这里,父亲的内心就不再是“尴尬”了,而是——?
生:“若有所失”。
师:对,这个词叫“若有所失”。当父亲坐在高台阶上的时候,他没有高兴,没有尴尬,没有紧张,而是落寞。那么,父亲究竟“失”去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父亲失去了他的年轻。
师:好。
生:我觉得父亲失去了他的生活情趣。
师:他以前生活的情趣是什么?举例。
生:种地回来后,他可以坐在台阶上抽烟。
师:种地很累,但是坐在台阶上抽烟很快乐。而现在,父亲抽烟时却不能好好地磕烟枪了。他失去了这种情趣。
生:父亲失去了以前的习惯。
师:什么习惯?他失去了坐在以前台阶上的——?
生:快乐。
师:快乐,在哪里?
生:“磨刀”。
师:“磨刀”很快乐。还有什么?
生:舒适。
师:舒适,惬意,悠闲。好。他还失去了什么?
生: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师:说具体一点。
生:因为父亲造好房子之后就没事情干了,就比较闲。
师:好的,他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还失去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还失去了一种自在说话的感觉。
师:父亲坐在低台阶上和别人说话自在,坐在高台阶上和别人说话反而回答错了,好。他还失去了什么?
生:我觉得还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以前很强壮,会帮我们分担家务,但这以后,“我们”再也不敢让父亲挑水,父亲会觉得自己没用了。
师:是啊。以前的父亲,是家庭的主心骨。这个家是靠他来支撑的,种地、砍柴、捡砖瓦……所以当他辛苦了一年,母亲帮他洗脚、刷脚底板的时候,他就很享受。他既享受洗脚的快乐,也享受一家之主的存在感。但是,现在房子盖好了,父亲似乎没有价值了,也不能再给这个家创造什么了,他就找不到存在感了。说得很好。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父亲现在的心理。
生:迷茫。
师:为什么是“迷茫”?
生:父亲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不知所措。
师:他说了两点:一是父亲现在找不到事情做,二是父亲不知道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请问,这是父亲一个人的“迷茫”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农民父亲的迷茫。
师:还有补充吗?
生:中国。
师:对,这是中国农民的迷茫。
(出示PPT: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节选自李森祥给编者的信)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这就是中国乡村农民的命运啊。辛苦了整整一辈子,盖了一所房子,又不被人关注。现在,我们来帮父亲设计一下晚年生活,让他的生活有点奔头。
生:我觉得他会很欣慰,他的努力有了成果。
师:父亲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奔头呢?
生:李森祥的孩子没人管,就可以交给他父亲母亲管。
师:注意,文中的“我”不是作者,小说里的“我”都不等同于作者。但是,你的设计是有道理的,给父亲找点事做。让他带孙子,这是个好办法呀。
生:我觉得父亲还是干到老最好。
师(调侃):你的意思是,“我”应该跟父亲说,我们家的台阶还是低,要继续造?这个儿子挺狠的。其实,我们可以给父亲找点其他事情做啊。比如,可以编编草鞋。
生:可以像我外婆一样,打麻将,很悠闲。
师:是的,打麻将是一种休闲。当然,父亲也可以给造房子的人家帮帮忙,搭把手什么的。总之,一个人不能没有了生活的目标。真正的英雄是攻克了一座城池以后,还想着攻克下一座城池。
(出示PPT:台阶,父亲,农民,命运 )
现在,老师要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这节课我们一共学了四个关键词:台阶、父亲、农民、命运。现在请你们把这四个词连起来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五分钟时间思考。
(生静静写话)
师:谁愿意来分享?
生:从父亲造台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每个中国农民命运的缩影。
师: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造句,大家可以稍稍扩展一下。
生:像父亲这样的中国农民,哪怕他有了高台阶,也不会显得地位高,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命运。台阶可以比喻中国农民一生的理想。师:你还可以加上一句:一旦台阶建成了,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他们就会失落。还有吗?
生:台阶是父亲一生的奔头,也是像父亲一样的中国农民所追求的目标。他们一辈子老实巴交,低眉顺眼,他们一辈子流汗奋斗,这就是他们的命运。衰老是他们所不希望的,然而衰老是他们的归宿。
师: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但是这代人的衰老是那样的让人痛心和惋惜。
生:一个农民父亲的存在意义,是为了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台阶而奋斗一辈子。始于命运而也将终于命运,这或许就是他们一辈子唯一追求的信仰。
师:“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台阶”说得好。我们的生命中有没有“台阶”?
生:有。
师:是的,我们的生命中也有大大小小的台阶。只有迈过一个又一个台阶,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有意义。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