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的测绘稿,竟被凤凰传奇唱活了?春晚《栋梁》中,藏着这对夫妇的毕生守望

“梁木横如山,狂傲千年不弯,青石筑风骨,尝尽人生苦甘……飞檐翘如翼,抚谁家堂前燕,斗拱牵起梦,探过星辰九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成为一大亮点。凤凰传奇铿锵有力的歌声,带观众穿越时空,传统建筑的瑰宝在光影交错中跃动。

这个作品创作的内核来源于梁思成所说的“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视觉设计以梁思成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和XR+数字孪生+VP等技术,呈现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

(2025年春晚《栋梁》截图)

舞台上接连出现12座风格各异、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们分别是: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奉国寺大雄殿、隆兴寺摩尼殿、孔庙奎文阁、开元寺钟楼、光岳楼,还有中轴线上的太和殿、祈年殿、钟楼、鼓楼。

(2025年春晚《栋梁》截图)

春晚节目特邀梁思成外孙女于葵作为“春晚体验官”,她说:“我的外公梁思成有个夙愿,让中国传统古建走向世界。”

而今天,这个心愿终于达成了。

中国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设计理论与建筑技术均达到很高的水准。但如果没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努力,我们或许今天还不知道中国建筑的珍贵。

(2025年春晚《栋梁》截图)

01

在战火中,用脚步丈量千年古建筑

《栋梁》中所呈现的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奉国寺大雄殿、隆兴寺摩尼殿、孔庙奎文阁、开元寺钟楼几座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及营造学社成员们曾对其进行了十多年的实地考察测绘,他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动荡时期考察了上千处古建筑。

彼时的中国,古建筑在战火与遗忘中摇摇欲坠,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梁林夫妇却倔强地踏上了逆行之路,誓要为中国建筑正名。

梁思成曾给考察过的几百处古建筑都评了星级,里面一共只有两个四星级文物,第一个是当时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第二个是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93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调查测绘独乐寺,是近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实测的开端,因其是当时“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及观音阁两处,并指出“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梁思成还赞赏观音阁主要特征在于“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

《黑神话·悟空》中的独乐寺观音阁(图源:《黑神话·悟空》官网)
1932年梁思成绘制的独乐寺观音阁南立面水彩渲染图(图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观音阁内设梯级,主塑佛像为“十一面观音像”,考据亦为辽代重塑,尚具唐风,其两旁侍立菩萨与盛唐造像尤为相似,是中国雕塑史中的重要遗例。

独乐寺观音阁室内十一面观音像(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1937年夏天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古建考察路上的高光时刻。

梁思成记录道:“上千蝙蝠丛生于脊桁四周……我们的口鼻上蒙着厚面罩,几乎透不过气来。在一片漆黑和恶臭之间,借手电光进行着测绘和拍摄……”

梁林夫妇与助手们踩着崎岖的山路,终于在一片荒芜中望见佛光寺东大殿的轮廓,为验证断代,林徽因爬上经幢测绘,在蛛网与蝙蝠群中发现梁底模糊的墨迹——“女弟子宁公遇”。她狂奔至殿外,对照经幢上的“唐大中十一年”,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佛光寺被确定为唐代建筑,日本学者的论断轰然崩塌,他们赢得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左: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考察。右:林徽因与佛光寺大殿中的“宁公遇”塑像合影(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在梁思成看来,佛光寺的东大殿之所以可称为“我国第一国宝”,是因为它绝无仅有地集四样唐代艺术于一体:唐代木结构建筑、30多尊唐代佛像雕塑、唐人题记、唐代壁画。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创演秀《栋梁》在建筑群像后,画面落定于佛光寺东大殿,通过建筑拆解的手法,将其结构美学展示在观众面前。

(2025年春晚《栋梁》截图)

正定隆兴寺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重要的发现之一。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内,创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占地5万平方米。庙院规模宏大,按中轴线布局,其中数座殿堂保持了宋代建筑风格,十分珍贵。

1933年梁思成拍摄的正定隆兴寺(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隆兴寺内的摩尼殿,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外古建筑孤例”,是北宋时期修建的庞大木构建筑。摩尼殿正中坛台上有佛像五座,其中释迦、阿难、迦叶三尊为宋朝原塑,殿后南壁悬雕塑须弥山观音像,姿态端庄优雅,生动自然,被鲁迅赞为“东方美神”。

隆兴寺摩尼殿观音像(图源:正定隆兴寺官网)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梁思成既是重要的开拓者,更是永不妥协的守护者。他主持或参与了曲阜孔庙、故宫文渊阁、景山万春亭、杭州六和塔、南昌滕王阁等古迹的保护修缮工程,他提出的“整旧如旧”的保护修缮理念,成为此后文保界长期遵循的范本和原则。

02

破译《营造法式》,从“密码本”到“建筑史”

1925年,梁启超将一本《营造法式》寄给远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这本宋徽宗年间的学者李诫编写的建筑典籍,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密码本”,这本“天书”不仅承载着父亲的期许,更点燃了梁林夫妇毕生的学术热情。

在实地考察测绘了大量古建筑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逐步破译了宋徽宗年间的学者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中古代建筑的“神秘文法”。

《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的钥匙,比如《栋梁》节目中所展示的斗拱,通过对斗拱结构的“拆解”与“重组”,揭示出古建筑结构与榫卯的奥秘。

(图源:微博@春晚)

中国的古建筑体系就像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斗拱、梁椽这些构件是词汇,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梁柱骨架结构,就是文法。这些“词汇”和“文法”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累积的经验中提炼而出的。

古建筑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比如榫卯,一榫为阳,一卯为阴,一盈一亏,互补共生,正如人与万物相互依存,构成整个世界。

《营造法式》图页(图源: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

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测绘的成果,有很多都是在他们流亡到李庄时整理出来的。

在李庄生活的这段时间,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阶段,林徽因肺疾加重,贫病交加,而正是在这个最艰苦的时候,他们做出了人生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比如《中国建筑史》、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两部著作。

1940年梁思成在四川南溪县(今宜宾)李庄(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他们将“天书”转化为“钥匙”,为中国建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03

脊梁上的守望者,为保护北京中轴线付出一生心血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全长7.8千米的中轴线上,对称的建筑——紫禁城、钟鼓楼等,那些对称的城门——左安门和右安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等;对称的坛庙——天坛与先农坛,太庙与社稷坛,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城壮美的秩序。

(2025年春晚《栋梁》截图)

春晚的创演秀《栋梁》中所出现的太和殿、祈年殿、钟楼、鼓楼,都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2025年春晚《栋梁》截图)

梁思成与林徽因,对这条中轴线充满了感情。

梁思成曾赞美这条贯穿永定门至钟鼓楼的8千米轴线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之源”,其“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格局不仅是城市规划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建筑传统与智慧的巅峰之作”。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林徽因也在《我们的首都》一文写有,“这个伟大气魄的中轴直穿城心的布局是我们祖先杰出的创造”,并赞美钟鼓楼“智慧的建筑工人和当时‘打图样’的师父们就这样朴实、大胆地创造了自己市心的立体标志,充满了中华民族特征的不平凡的风格”。

“数字中轴·小宇宙”项目还原的北京中轴线(图源:北京中轴线官网 bjaxiscloud.com.cn)

梁思成、林徽因的一生,也为保护中轴线付出了无数心血。

他们对中轴线上的祈年殿进行了详尽的勘测,还亲自参与了修缮工作。林徽因曾骄傲地说,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踏上皇帝祭祀天地的祈年殿顶上的女人。

梁思成、林徽因与古建专家们在天坛祈年殿(图源:公众号“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建筑学家的敏锐,首次将中轴线从空间布局升华为文化象征。1951年,他们发表了《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在他们的笔下,中轴线是一部活的历史,天坛的圜丘坛“以九重天象呼应人间礼制”,故宫的太和殿“以飞檐翘角书写皇权尊严”,景山万春亭“以俯瞰之势统领时空秩序”……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中的终极体现。

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划时代的“梁陈方案”:在旧城以西另建行政新城,保留中轴线古建群“活的历史博物馆”,并将城墙改造为“世界最长的环城立体公园”,以“古今兼顾,新旧两立”的方式保护北京城。

可惜的是,这一超前的规划理念在当时因苏联专家“以天安门为中心扩建”的实用主义方案被否决。

梁思成、林徽因对有效利用北京城墙的设想图:《北京的城墙还能负起一个新的任务》(图源:公众号“环球观筑”)

梁思成曾痛哭:“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们是错的!”

他的抗争虽未改变现实,却为后世埋下觉醒的种子——2004年永定门复建、2024年中轴线申遗成功,皆印证了梁思成的预言。

195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清华园(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结语

在这个春天,可以到上海趣看美术馆去看看“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继续了解他们的故事。

展览中,近400件珍贵文献悉数呈现,梁林夫妇的《营造法式》手稿与测绘图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海报(图源:公众号“ 趣看美术馆Q-CAN”)

展览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了时长25分钟的光影故事空间。破译“天书”、百尺莲开、千年佛光、建筑“史书”四个篇章,将观众沉浸式地带入梁林夫妇的古建考察之路。

栋梁展光影故事厅(图源:公众号“ 趣看美术馆Q-CAN”)
栋梁展光影故事厅(图源:公众号“ 趣看美术馆Q-CAN”)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北京中轴线时,当我们去看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测绘过的一座座古建筑时,会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们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从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让传统的智慧在新时代重生。

感谢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寻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中华民族的脊梁,不偏不弯,坚韧如钢。

参考资料

《林徽因谈中国建筑》(林徽因 著,高钰深 郑文霞 编,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林徽因 著,张皓熙 绘,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

《〈栋梁〉:何以撑起古建筑美学之梁》(《中国青年杂志》,作者:孔天贺)

王南讲座《新而中——贯穿梁思成规划、保护、建筑思想的主线》(央美建筑青年学者论坛)

好书推荐

《林徽因谈中国建筑》

本书以林徽因毕生奋斗的建筑事业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线,从1932年到1955年,收录了林徽因创作的14篇建筑类文章。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中国古建筑入门书,古建爱好者及林徽因粉丝不可错过的科普读物。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建筑学作品,配有50余幅精美手绘图,涵盖独乐寺、佛光寺等经典建筑。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寻访之路,一起解开古建筑的层层密码。

《重走梁林之路:发现山西古建筑之美》

作者按照“8”字形的路线,环游山西古建筑,重走梁林之路。本书是作者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记录,是山西古建筑、造像、壁画、石窟文化的巡礼。全书按照地域分为晋南篇、晋中篇、太原篇、晋北篇、晋东南篇五部分,由24个小篇章组成。每篇文章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记述古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带你读懂中国传统建筑,学习藏在木头里的智慧。本书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趣味讲解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听觉设计等。分析建筑随技术发展出现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带您领略传统建筑之美,感受华夏建筑中的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