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徐静蕾最想感谢的人


徐静蕾已经消失在大众视线内很久了。

这次爸爸出新书,她亲自作序,卖力帮忙吆喝。

先是答应了文字采访,又随书寄来自己参与制作的伴手礼。

礼物中有张印着她生活照的明信片,徐静蕾穿着背带裤,低头坐在桌前画画。


还是很少女,一点儿没变。

徐静蕾远在国外,采访只能是文字往来,但我有幸去拜访了徐爸爸。

采访那天,徐爸爸穿了件运动T恤,能看出来身形保持得很好,完全不像75岁。

徐爸爸特有趣。

聊天过程中听出我对老人家当年攒电视的经历感兴趣,就拿出笔记本展示当年攒投影仪、音响这些小物件的设计图。

还带着我参观家里每一处精心改装过的地方,比如怎么把客厅改成乒乓球室,怎么装乒乓球台上的灯管,怎么把空调外机藏在卫生间外侧的拐角处等等。

展示书柜的时候,徐爸爸分享了一件关于女儿的小事。


当年徐静蕾参加北影三试,要考文艺理论,但她没学过。

徐爸爸一听,从吊柜里找出一本叫《文艺小百科》的书,让徐静蕾把里面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容背了下来。

结果第二天考官给徐静蕾的题,就是阐述对斯坦尼体系的理解。

老师听了答案,夸她学得很系统、抓住了精髓。

徐静蕾能走到今天,才不只有爸爸这本《文艺小百科》的功劳。

徐爸爸虽然对徐静蕾是出了名的严格,但他其实对自己更严格。

想要教给孩子的,他都会先去了解、琢磨。

后来徐静蕾说:“如果有天做了妈妈,我希望我会(跟爸爸)截然相反,但是又担心我其实还是会像他。”


年轻

很多人说,年轻是可以炫耀的资本。

所以大家会对年龄的增长产生消极情绪,不论男女。

徐静蕾在《圆桌派》里说:“除非你觉得美和年轻是你最大的优点,要不然你就不会在意。”

她自然是“不会在意”的那一拨人。

改行做导演也好,出国念书也罢,年轻与否,好像从没阻碍过她的决定。

我在徐静蕾爸爸——徐子建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


徐爸爸今年75岁,十年前突然萌生写书的想法。

老人家嘴上说“写书是个苦差事”,心里还是不服老。

用徐静蕾的话说,徐爸爸做事的努力,已经到达了强迫症的地步。

为了写这本《父亲的军装》,记录103岁老父亲追述的往事,徐爸爸回故乡湘潭做田野调查,求证故事中的点滴细节,还去上了写作课、到图书馆查资料。光是手写笔记,就有近万字。

徐静蕾说:“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感觉,是他自己和自己比。将近十年间,已经不是同一个作者了,进步超级大,这绝对是热爱和努力的结果,非常的励志。”

要知道,徐爸爸年轻时候做过工人,下海创过业。用老人家的话讲,都跟写作八竿子打不着。

但他那股要强的劲一直没变。

年轻时候跟人打赌,说要攒个电视。

徐爸爸骑着自行车满北京找回收公司,论斤买零件,自己画图设计、动手组装。

聊起这段经历,徐爸爸说操心太大,确实太累。

紧接着又自信地补充道:“我们那一片楼,就我家有一个电视。一到晚上看节目的时候,小孩就拿着凳子全过来了,屋里都坐满了。”

徐爸爸今年75岁,计划再出两本书,白天写作6小时,晚上打乒乓球锻炼身体;

徐静蕾今年45岁,赴美游学,旅游、画画、练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这父女俩就是年轻的一体两面,要么奋进、要么洒脱。


这些年来,徐静蕾在很多角色中自如切换。

练书法、画画、做裁缝、演戏、做导演、唱歌、写书、做监制,样样还都能整出点名堂。

别人问秘诀是什么,她回答:“自毁倾向,做得不错了,就放下。”

所以徐静蕾在微博简介里写:“游民,偶尔工作狂。”

想做什么就拼命去做,做好了就暂停,再换种活法。

这种人生态度的来源,或许要追溯到徐静蕾的祖籍—湖南湘潭。

徐爸爸经常会说,湖南人有股蛮气。在他和徐静蕾身上,可以翻译成“固执”。

徐静蕾的爷爷—徐成沄年轻时候的样子↑


40岁那年,徐爸爸从国营企业内出走,拿着家里仅有的一百元下海创办霓虹灯厂。

家里本就不富裕,加上辞职后没了保障,母亲一直反对他创业的决定。

但徐爸爸执意要闯一闯,说自己当时是“林冲夜奔”,就没想着回头。

扛过种种危险和绝望,霓虹灯厂最终在北京站稳了脚,一度成了行业中的领头羊。

这段下海创业的故事,是徐爸爸第二本书的重点。

闯荡江湖光靠“蛮”肯定行不通,徐爸爸还极其认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完美主义者”。

不管是在体制内做工人、还是开霓虹灯厂,成千上万的图纸都从他眼前过。

徐爸爸自信地说:“我一个错误都没出过。”

“我的认真是一种习惯。因为工业容不得一点错误,你哪道线画错了,合同里头哪句话写错了,损失就不得了了。”

徐爸爸的蛮,在于为了目标一拼到底。

徐静蕾身上的蛮,继承了这部分,也有叛逆的一面。

在严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徐静蕾,调侃自己的叛逆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徐爸爸事业心叫一个超级强,简直了。我经常因为这个事情和他顶的厉害,尤其这些年,他经常批评我不‘努力’了,不‘奋进’了,不工作人生就‘没有意义’了什么的哈哈哈哈。我内心的想法是,哼,就不努力!”

用徐静蕾话说 ,父母俩已经达成共识,固执的毛病,是绝对的遗传。

而努力这方面,遗传了一些,绝对不充分。


不信命


徐静蕾如今活得好自在。

别人叫她才女,她不在乎;

别人跟她聊结婚,她觉得没必要。

忙不忙、出不出国、生不生孩子,别人随便劝,她捡有用的听,最后都是自己拿主意。

周遭的声音、规矩、偏见那么多,徐静蕾还是风风火火地走过来了。


徐爸爸说:“如果说有一条线把这本书牵起来的话,实际上就是四代人,为了改变自己命运,都跟命运搏击过。这四代人小时候都很穷,这也是共同点。”

徐静蕾的“搏击精神”,进化成了她延长至今的叛逆期,成就了她特立独行的性格。

徐爸爸曾经下海创业、如今执笔写书,任哪个年纪的人看,都是“门外汉硬闯出一条道”的励志故事。

在《父亲的军装》一书中,还有徐静蕾爷爷家道中落,辍学后凭本事又考上军医研究班,当上尖子生的翻盘经历。

徐爸爸说:“我们这几代人,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做事业,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所以徐爸爸决定写书,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说自己这样是“胸中块垒,笔底波澜”。

读史使人明智,老人家希望这些人生规律能给后辈带来激励。

徐静蕾在序中写道:“这是一本写过去的书,讲得不仅仅是我的家人前辈的故事,时代、环境,和家人使我们成了今天的样子。”

如果你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徐静蕾变成今天这样,与其扒她的故事,不如来看看这本书。

后附徐静蕾为《父亲的军装》亲手所作的序。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 留言说说:你欣赏徐静蕾/徐爸爸哪一点?#

作者:婧一静

编辑:影嘤嘤

视觉:鲜和奶油

部分图片出自《父亲的军装》,由原作者提供,其余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