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隐士:标签化下CBD年轻人的坚守

几乎在每一个城市,总有一处或者几处让人抬头45°甚至到90°也看不到顶的城市高楼建筑群。它们在北京被称之为国贸,在上海被称之为陆家嘴,在深圳被称之为福田,在广州被称之为珠江新城

这些坐落于不同城市的高层建筑群却又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CBD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尽展在这几个街区

学生时代的我在路过这些CBD时,面对高耸入云的建筑群那种单纯的陶醉,在看到挂着胸牌进出高楼的职员时,总会不自觉而很自然的延伸为羡慕和期盼:羡慕他们得体的工作,期盼能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事业有成”或许是他们身上的第一个标签,不过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个,更多的便无需过多的期待。

单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目之所及的光鲜亮丽用来形容他们却还远远不够。网络是一个让人能够从容的摄取信息并归纳总结的好地方。


城市中的灯火通明下,都是社畜加班点亮的灯。

拿起放大镜来仔细观察后,“996”“社畜”这些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标签也随之而来。嘲讽中混杂着自嘲,自嘲后似乎是麻木

不时再来点惠而不费的称赞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冠之以“后浪”的期望却又惹得“韭菜”忿忿不平。

扑朔迷离,风云诡异,弄不明白这帮被称做“社畜”看起来“事业有成”难逃“996”“CBD年轻人”到底是“后浪”还是“韭菜”

自媒体和网络时代总是很喜欢用一些标签来描述一类人或事情。

模糊的标签,在经过不同对象自行脑补自我带入自我赋格后,很容易触动各自的同情同理心。往往几个词汇的简单组合就够轻易地调动起孤立却又相通的大众情绪。而人们在经过自行脑补,默认接受后,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标签内部的异同,描述是否中肯以及对于自己的意义,则在庞大的情绪宣泄中被隐秘,而绝少会被思考

标签化会让你放弃思考个体的差异而盲从于群体情绪的宣泄。

同样是“996”,小A在学SQL,小B在复盘得失,小C在做重复劳动。但含混不清的标签会让本无需焦虑的前两者陷入困惑,而应当反思的后一人误以为大家都一样而心安理得。

标签化之后保持清醒会变得不那么容易。

毕竟,清醒的人们不会因为临时相逢在十字路口一侧,就盲目的跟随人群的方向。

在熙熙攘攘的争论中,却又有一部分人会与众不同。

他们理解标签的模糊,认真思考标签对于生活的意义。不会被轻易的煽动,更不会盲目的自我鼓动。

他们珍视自己的独特,尊重自己的不同,了解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的所求。

我称之为:都市隐士。

他们大抵是这样一种状态:

经得起人前的称赞,也耐得住人后的辛劳;

接受加班的现实,也明确自己的不足,并设法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屑于到底是奋斗逼和社畜的争论,为了生活,纠结是不是韭菜的确没有意义。

都市隐士不指望也不想成为谁的后浪,普通青年就是最中肯的形容。

如果一切安好,请别把我当作歌功颂德的例子;如果暂时困窘,我也不想成为贩卖焦虑的材料。

依然感恩这个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机会的时代,想对你说: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青年记事。在这里与你分享我们的成长经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