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问:你为什么不开赞赏?
答曰:
我开过赞赏,偶尔关一两次。最近写的“答友人问”系列,赞赏处于持续关闭状态。原因其实比较简单,觉得自己的文章配不上读者用金钱表示赞赏。
配得上配不上,是不是一方说了算的事?
这很值得考虑。
就昨天那篇推文来讲,有几位读者给我留言说,这么好的文章为啥不开赞赏?这一句话里有种憋着的情绪——好文章当然要赞赏,不赞赏不足以表达喜欢。
甚至有位朋友私发红包给我,说:“读了你的无价之文,应该感谢你。”这里的无价,当然指没有开通赞赏免费给人看的“无价”,但我也自恋地想,这个无价也有一层“除了在你这里看得到,在别处看不到”的含义。这位友人还为我“抱打不平”,说“兰川文字读来畅快,可这样的好文章阅读量却少得惊人,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由上可见,在我觉得我的文章配不上读者赞赏的时候,读者却不如是想。我的“配不上”可能是谦虚,也可能是一种拒绝别人的高姿态。就像一个小伙子对钟爱他的姑娘说:“你很好,是我配不上你。”如果你是这个姑娘,你会怎么想?
这里边有一个自知知人的问题。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我不能在适当的文章后开通赞赏,是不自知;不能对读者的阅读趣味有所了解,是不知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不仅要知自己的短处,也要知自己的长处。不知短处,容易在不擅长的地方浪费时间精力,不知长处,容易辜负了自己的天赋。有多少人因入错了行当而贻误终生,多少人从天赋异禀沦落到了资质平庸。人,说白了,就是自己成全自己。要想成全,就得对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有了解。
我对自己文章的水平没有衡量的尺度,也常用“当局者迷”开导自己。关闭赞赏与其说是怕配不上读者的赞赏,还不如说是怕自己心怀怨气。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荀子·荣辱》)了解自己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埋怨,怨人的人常常会陷自己于窘境。知命者,是“知有命而信之”之人,“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当我以为自己的文章值得赞赏而并未获得赞赏时,或多或少会觉得是读者“不识货”,这个怨念会一直跟着我,直到我开始怀疑是自己写得不咋地为止。赞赏的有无和多寡,谁赏了谁没赏,都会影响我的心境,让我不自在。不开赞赏,反而胸怀坦荡。知道自己气狭,就去避免引起“气”的事情。知命、信命而顺命,就不会让我在意那个眼前小利而徒增烦恼和怨气。
至于知人,就更非我长项了。我一直以为微信公众号就是单纯地拼文章好坏,不料近日朋友一语道破——其实玩儿的是传播。当你推出一篇文章的时候,意味着和海量的公号在抢占高地。你的眼里只有自己,而关注你的人肯定不只关注了你一个,这时候,传播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
很可惜,我跟传播不熟啊。不了解读者需求,就谈不上传播;不屑于满足读者需求,照样谈不上传播。自认为不具传播性,恐怕也是我不开赞赏的一个潜在原因。
倒是友人这一番提醒,让我懂得如何对自己写文章和读者读文章这两件事情进行定位。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做事要循序渐进,想走再远也要始自近处,想登再高还需从山脚出发。奇技淫巧固然重要,但自己脑中空空,再多技巧也是白费。唯有有了远行和登高的能力,再蹬上谢公屐和青云梯,方如虎添翼。
多年前,韩寒对话陈丹青,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很多人对知名作家收入感到惊讶,总觉得动动笔杆子就赚钱似乎太容易了些。其实,最应该被用金钱鼓励的恰恰是像作家这一群创作者,唯有如此,文化才有传承和繁荣的可能。
我不觉得自己能承担传承和繁荣文化的使命,况且这个使命据说有不少人一直正确地担当着,也轮不着我去添乱。但我还是那么多情地想,读一读,写一写,别管别人看不看,赞不赞,赏不赏,转不转。写完了,这文章就与我无关了,至少,不那么有关。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朴野堂,搜索“puyetang”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