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郭富城扮演的汪先生不负法律责任?当然要负,只不过段奕宏扮演的于困樵决定不对他提起诉讼罢了。
汪先生冒充于困樵的亲人,趁他昏迷之际,从医院将他带回家,事后又欺骗他,让他误以为校车事件尚未平息,自己是在逃犯,而且有家长想要抓住他用私刑。
虽然汪先生并没有严格限制于困樵的行动自由,但他的谎言让于困樵因为害怕而不敢自首,其实他不知道,早在他苏醒之前,法院已经判他无罪,根本无需自首。
为了营造这个长达几年的骗局,汪先生还利用身边人拼凑了一个“完美家庭”的假象,就算一开始身边的人出于各种原因,答应帮他维持一个“家”的假象,可是只要于困樵不去自首,汪先生就不让这个谎言被拆穿,这种超强的控制欲,最终让身边的人抓狂了!
我非常不认同汪先生的做法。他觉得于困樵要对儿子的死负责,他认为法律不公正。然而事实是他儿子联合其他同学欺负家境不如自己的同学,同时还故意侮辱、奚落孤儿出身的校车司机于困樵,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作为父亲,汪先生丧子的心情,我能理解。影片中我不确定他有没有从他收养的幸存者陈小齐那里弄清车祸的真相,如果他不知道对儿子楚祺的所作所为,无知地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于困樵,情感上我勉强可以接受,但做法太过极端。可是如果他是在了解了真相后,还一味地迁怒于于困樵,那实在是太过分了!
虽然影片最后的主题落在了“家”,也正如英文版片名翻译的“Home,sweet home”,但我个人并没有被结局所感动。因为整个影片的家庭氛围是极其诡异和压抑的,一个没有自由选择,人人带着层层面具生活的家,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为了自己的私愤,赌上别人的自由和幸福,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幻灭只在一瞬间。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真相大白后,三个人选择重新回归这个家,我个人认为是不真实的,所以“家应该是保护人的地方”这个主题的最后落脚点,在影片中是立不住的。
另外一个难以自洽的角色是校车司机于困樵,这个角色让我想起“斯德哥尔摩症”。作为受害者,他被骗、被假装“收留”多年后,慢慢地把汪先生对他基本生活的照顾看成是一种仁慈,最后竟然发展出一种屈从,甚至是一种依赖。
虽然影片结尾看似是开放性结局,但“回家”的暗示不言而喻,这不禁让我非常怀疑这几个人物的自我意识到哪里去了?
唯一真正走出来,找回自我的人物是许玮甯饰演的妈妈,她毅然地离开那个畸形的“家”,并不是为了投入情人的怀抱,而是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苏醒。许玮甯这个角色才是这部影片真正打动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