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来北京的小吃是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帝都,融合了蒙回汉满小吃的特点自成一体,那些名字不同,形状不同,风味不同,色香味俱佳的京味小吃食,无论是外焦里嫩的炸灌肠,香味扑鼻的面茶,滑爽嫩软的杏仁豆腐,名字土的掉渣的“驴打滚”,皇帝们享用的“肉末烧饼”还是鲜鱼口里天兴居的包子炒肝,几乎都成老北京人最爱。
青山隔三差五就会溜达到护国寺小吃店里,坐在靠窗处一张桌子前的木凳上,就着咸辣菜丝喝上一碗滚烫的豆汁,一个热烧饼剖开后夹上一根热油饼慢慢地吃着。热豆汁的酸、馊、香、烫,与香辣咸菜丝的脆爽搭配在一起,再配上一个喧腾的热芝麻烧饼夹上麦面香味十足的油饼,也算得上是一顿惬意十足的小吃食。
北京小吃的历史悠久,与之相伴的就是不同年代,不同音律的吆喝声了,那种吆喝无论长与短,悠扬顿错的吆喝声回荡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也绵延了几千年的春夏秋冬,就像一部北京筑城的历史。今儿个不聊别的,就和您说说黑夜中游走在街巷中卖吃食的吆喝声。
早年间的北京城夜晚中胡同里就会有小贩卖各种吃食,那洪亮悦耳的吆喝声在静谧的夜空中回荡,有挑着沉重的担子卖热气腾腾馄饨的,也有挎着竹篮子吆喝“半空儿多给”的,最有吆喝特色则是卖硬面饽饽的。特色在哪儿?就在于韵味十足的吆喝“硬面——饽饽”如果您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特点,凡是真正听到过吆喝的人才会感到吆喝声的特色。“硬面”二字的吆喝洪亮清脆回味悠长,而“饽饽”二字则是短促有力出口就收,而声音也忽然低沉浑厚了许多。对于硬面饽饽《燕都小吃杂咏》是这样形容“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教,惊破鸳鸯梦一双。”
京城内卖硬面饽饽的小贩,身上背着一个用细荆条编织的筐,于夜晚中背着小筐提着油灯行走在大街小巷里,高声吆喝着:“硬面——饽饽”由于夜深人静洪亮的吆喝声划破夜空在月夜里回荡着。硬面饽饽这种吃食源于何时已然无从考察,清代之时《燕台竹枝词》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硬黄如纸脆还轻,炉火匀时不托成。深夜谁家和面起,冲风唤卖一声声。”饽饽就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大众食品,主要的食客就是半夜里不睡觉聚在一起打麻将的那些“麻友”们。
他的吆喝声在夜空中还没有飘散,后面又来了一位卖熟食的人,这位的吆喝声比卖硬面饽饽还有意思,是一种高低搭配的吆喝,那位先生一定会问“这是卖什么的?”青山告诉您是:“卖驴肉的”五香驴肉的味道极美,民间素来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烂糊的,驴肉!”,“驴肉,五香的!”有竹枝词一首单说美食驴肉卷饼:“圆月前身玉体香,青黄金粒化柔肠。郎情妾意依偎久,一吻朱唇滋味长。”
如今,挎着小篮子走街串巷吆喝着买驴肉的小贩早已经不见了踪迹,也听不到那种熟悉的吆喝声了。老的吆喝声消失了,许多小吃不觉之间也消失了,青山给您写上几样,不知您还有印象吗?甑儿糕、青酱肉、苏造肉、蒸而炸、炸肉火烧、打面仓、烫面炸糕、冰碗。
丁酉鸡年三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一个老北京人的回忆录”
无论您选择赞赏还是转发
对我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