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了与恶。已经很多年不追剧。刷一半的时候在回家路上忍不住找了剧本版的电子书,直接刷了结局,今天把后面的几集看完。算是我的坏习惯吧,一个剧火起来的时候,会忍不住找原著,但是常常是把原著刷完就懒得追剧了。每集从新闻事件开篇,然后是相关的人在事件面前的反应和选择。没有什么主角光环,也不像以前台剧给人的印象,没有冗长的台词,也没有泛滥的抒情。事实上我觉得剧中每一个有名字的角色,都是主角,都表达了一种立场和态度。最喜欢必须是应思悦,其次NEWS哥,第三名往后就不排序了。
应思悦和弟弟说我陪你,和父亲说不要紧,和未婚夫说我值得比你好两百倍的人,和自己说都会好的。她教李大芝的名言,笑开,运就会来。我不知道如果不是她弟弟罹患思觉失调的时候大芝帮助了她,她是否也同样能够自然地接受大芝是加害者的妹妹这样的身份,但是我觉得她会的。其实凯子一开始也说了要和她一起面对,只是可能那时候他没有想到会这么难。感同身受永远只是假设。大芝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她也说直到自己成为被拍者,才体会到那种绝望和无奈。
有时候会想,幸好剧里,生活里有NEWS哥这样温暖的存在,被生活打磨得圆滑,内心仍然有坚持,对宋乔安的包容体谅,对大芝的一力回护,对新闻的坚持,真实、温暖,有力量。
关于加害者和受害者。相比凶手,犯人。我会觉得加害者这个词更中立,尤其是在和家属这个词连在一起的时候。加害者的家属,会比其他词语,让人感觉更好一些。剧的最后,宋乔安和李爸李妈说,你们也是受害者。刘昭国说,我没有办法原谅。其实对于在量刑时将是否得到受害者家属谅解作为考量因素之一的制度或者说惯例,我一直不太理解。将加害者是否有悔过之心作为其社会危害性的衡量要素这个没有问题,可是要求受害者家属的原谅,难道不是反人性?有些事,只能过去,无法谅解。不知道加害者家属不停地请求受害者家属的举动,带来的次生伤害,会否比亲人离开带来的伤害弱上几分。诚然,剧的最后,加害者家属和被害者家属的促进会谈,我也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是司法裁判领域之外的事情。赞同去寻找真相,但是,不要强求体谅。
真相,一直觉得是法律与新闻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不过这么深的话题,我聊不出啥来。这个剧里严格说来没有真正的恶人,即便是加害者,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罹患思觉失调症的加害者。NEWS哥说,我们都是好人,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有罪的人就一定是恶人吗?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关于病识感。林一骏医生说,很多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具备病识感。也就是说,患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是不对的。这是最难应对的状况。因为患者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很难会积极去配合应对。是谁说过,其实真正有问题的人,大多数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很诧异,啊,为什么他会这样,为什么她可以这样。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感知去作出反应,但是有一些人的感知和大多数人是不同的。承认并且尊重差异,力求无差别的对待,很难,但是值得为此努力。
关于霸凌。很高兴近些年来校园霸凌的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和正视。有一些视角和感知的扭曲,是发生在童年或少年时期,只是很容易被忽略。没有深入关注过霸凌的起因,但是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至今记得幼儿园的时候,被一群同学赶到午休的床底下,一群人围着床不让我爬出来,我不管从哪个方向试图爬出去,手一探出来就会有人踩我的手指,其实被围的时间很短暂,就一个课间,次数也很少,我记得的就那一次,可是趴在床底,看出去都是别人的脚,还有各种嘲笑的声音,印象很深。还有中学时代的孤立。好像在一个稍微大点的群体里,总会有人被孤立,原因五花八门,自己也曾试过跟着小团体去孤立某个人,倒也不是觉得那个人有什么不好,只是本能从众,好像这样比较安全。其实这么多年过去,我从来没有试图去探究那个阶段的被孤立是因为什么,就好像是一夜之间,自己在人群中就被隔离开了,不管什么场合,你一开口就会嘘声四起,或者是瞬间安静。那个阶段也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些事都过去了很久,我也很少想起来,和这个剧的关联也并不大,只是某一集的关键词突然就勾起了一些回忆。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个距离,比想象中远,比现实中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