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的家长都对下面场景再熟悉不过了:
宝宝顽皮爱跑爱跳,一不小心摔倒了,磕破了,开始哇哇大哭起来!
遇到这中情况你会怎么办?常见的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心肝宝贝法
传统的家长,或是隔辈亲的爷爷奶奶们普遍做法是:急急忙忙跑过去,赶紧抱起宝宝,关切的询问:“宝贝,摔疼了吧?奶奶看看摔哪儿了?” 看看自己的宝贝受伤了,心疼不已。“都怪这地不平,有小石子,摔了我孙子” 边说还变拍打地面。
第二种:宝宝当自强
现在大多数年轻家长的可能会这样做:看见宝宝摔倒了,赶紧板起脸来,呵斥:“怎么不当心走路呢?你看摔了吧,快起来吧,看看裤子都摔破了。你是男子汉,别动不动就哭。摔一跤没事的,要坚强,别太娇气了。” 心里虽然也心疼宝宝受伤,但是嘴上却一直念叨孩子做的不对,应该怎样怎样。如果宝宝还是不肯自己站起来,家长就会沉不住气,开始高声了:“快站起来,趴地上多丢人,你看那个xx,比你还小呢,摔了自己站起来,也不哭”。或者呵斥宝宝不要哭,摔倒了已经很不对,哭闹更不对。
第三种:平静安抚法
发现宝宝摔倒或者受伤了,赶紧走过去抱抱宝宝,轻轻安慰:”宝宝,没事的,有妈妈在呢。你是个坚强勇敢的宝宝,受一点小伤不碍事。“ 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帮孩子查看一下伤势,做伤口处理。告诉孩子,走路呢要当心,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受伤。
前两种做法非常常见,一是传统的溺爱式教育,一是严苛式教育,在这里我更欣赏第三种做法。能够及时关切宝宝,安抚宝宝受惊吓的情绪,同时有柔和的方式告诉宝宝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伤。这样的方式,既不会过分紧张,也不会过分冷漠,对孩子的内心建设很有帮助。
当你的爱,颠覆了事情的真相,就成了扰乱孩子认知的祸水!
溺爱式教育,对宝宝过分关切。扭曲事实,颠覆孩子对事实的认知!为了安抚宝宝情绪,迁怒于无关的事物。宝宝不知道受伤的真正原因是自己不小心,误以为受伤怪别人,这样教育方式容易让宝宝遇事推卸责任。过分紧张关切,领孩子丧失勇气!让宝宝对摔倒这件事的严重性过分估计,一个连摔倒都害怕的孩子,长大后能勇敢吗?
深沉的爱,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能到达,也许途中就走失了!
严苛式教育家长的反应,是有些过犹不及了。虽说不能溺爱,娇惯,但是宝宝受伤了,首先他会害怕,其次受伤了会疼,自然会哭泣。过分严厉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看上去很勇敢,下次摔倒,自己怕起来。但实际上对宝宝心里是有伤害的!宝宝在多次受伤后,得知家长不会关心自已,反而会怪自己,自然学会坚强爬起来。可是这样的坚强,是有代价的!孩子会有失落,到底为什么我的爸妈不爱我呢?不关心我呢?
长期在严厉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看似很坚强勇敢,其实内心是脆弱,因为他们缺乏关心和肯定,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思考方式是,父母会不会怪我,我做的是不是符合要求。长大后很容易做事缺乏自信,缺少安全感,喜欢察言观色。
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了,中国的父母爱的太深沉,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才理解父母的爱,甚至一直未能理解,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
爱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就是流露本真!
把你的爱,你的担心,你的经验教训,你的做人原则,你的处事道理直接的告诉孩子!孩子虽然小,但是能体会到父母的情绪,爱他就直接告诉他。
原每个宝宝,都被温柔对待,在充满包容和爱的环境下健康长大!